新生儿血管瘤是婴幼儿常见良性肿瘤,约3%-10%新生儿发病,早产儿更高、女略多,好发头颈部等;外观分草莓状、海绵状,有增生和消退期;发病机制与血管生成因子等失衡及遗传有关;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治疗有观察等待、药物、激光、手术等;早产儿及有基础病新生儿需特殊注意和管理。
一、定义
新生儿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是由胚胎期间成血管细胞增生而形成的,多发生于皮肤和软组织内,常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
二、流行病学特点
发生率:大约3%-10%的新生儿会发生新生儿血管瘤,早产儿的发生率相对更高,可达20%左右。女性发生的几率略高于男性。
发病部位:好发于头颈部,约占所有病例的60%-70%,其次为躯干和四肢。
三、临床表现
外观表现
草莓状血管瘤:表现为高出皮肤表面、边界清楚的肿块,呈鲜红或紫红色,质地柔软,形似草莓。
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皮下隆起的肿块,皮肤颜色可正常或呈青紫色,触之柔软,可压缩。
生长阶段
增生期:出生后数周内开始快速增生,在3-9个月时增长最为迅速,瘤体明显增大,颜色鲜红,质地变硬。
消退期:通常在1岁以后开始进入消退过程,消退可持续数年,一般在5-7岁时大部分可消退,消退后可能遗留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瘢痕等问题。
四、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与血管生成因子和抑制因子失衡有关,胚胎发育过程中某些因素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等调节异常,促使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血管瘤。另外,遗传因素也可能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有研究发现部分患儿存在相关基因的突变或表达异常。
五、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诊和触诊来观察血管瘤的外观、部位、质地等情况,初步判断血管瘤的类型和范围。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用于评估血管瘤的大小、范围以及内部结构,区分深部和浅表的血管瘤,对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能显示瘤体内的血管分布等情况。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复杂部位或深部的血管瘤,MRI可以更清晰地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六、治疗相关考量
观察等待:对于一些浅表且较小的、不影响重要器官功能和外观的新生儿血管瘤,可选择观察等待,因为部分血管瘤可自行消退。但需要密切随访,观察其生长变化情况。
药物治疗:对于一些生长迅速、有发生溃疡出血风险或累及重要部位的血管瘤,可能会考虑药物治疗,如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循专业医生的评估和指导,同时要充分考虑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状况,因为新生儿肝肾功能等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药物代谢等方面与成人不同。
激光治疗:适用于部分浅表的、较小的且有美容需求的血管瘤,通过激光的光热效应破坏血管瘤的血管组织,但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激光参数等。
手术治疗:对于少数经过评估后需要手术切除的血管瘤,手术时机的选择很重要,要尽量减少对患儿外观和功能的影响,同时要考虑新生儿手术的耐受性等问题。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早产儿:早产儿发生新生儿血管瘤的几率更高,且由于其各器官功能更不成熟,在观察等待过程中需要更加密切监测血管瘤的生长情况,因为早产儿可能面临更多的健康风险,血管瘤的快速生长可能会带来更严重的影响,如影响呼吸(当血管瘤生长在头颈部影响气道时)等,所以对于早产儿的血管瘤需要更谨慎评估和管理。
有基础疾病的新生儿:如果新生儿合并有其他严重基础疾病,在考虑血管瘤治疗方案时需要综合评估,因为治疗措施可能会对新生儿的整体状况产生影响,例如使用药物可能会与基础疾病的治疗药物发生相互作用等,需要多学科协作来制定最适合患儿的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