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急性脂肪肝需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产科处理、肝脏支持治疗,孕期要加强监测、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给予心理关怀,产后需随访及评估再次妊娠风险。
一、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诊断
1.临床表现
症状方面:多见于妊娠晚期,平均孕周约36周,初产妇相对多见。起病初期常表现为恶心、呕吐、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随后病情迅速进展,可出现黄疸进行性加重,部分患者有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等表现,还可能出现低血糖、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鼻出血等)、意识障碍等。对于有妊娠晚期出现上述症状的孕妇需高度警惕。
体征方面:查体可见皮肤巩膜黄染,严重者可出现腹水、水肿等体征,若出现肝性脑病等情况还可伴有相应的神经系统体征。
2.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血清转氨酶可轻度升高或正常,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常伴有血清胆汁酸升高。凝血功能检查可见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等,反映出凝血功能障碍。
血糖:多数患者有低血糖表现,血糖水平显著降低。
血尿酸、肌酐:血尿酸、肌酐可升高,提示肾功能可能受损。
肝活检: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可见肝小叶中央区细胞脂肪变性,肝细胞内有微滴性脂肪沉积,无明显炎症细胞浸润等特征性表现,但由于是有创检查,临床多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诊断,仅在不典型病例时考虑。
3.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发现肝脏体积缩小等改变,有助于排除其他肝脏疾病导致的黄疸等情况,但对于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诊断特异性不如肝活检等。
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清晰地显示肝脏的脂肪浸润情况等,但在妊娠期应用需权衡辐射等风险。
二、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治疗
1.一般治疗
监测与支持:密切监测孕妇的生命体征、肝功能、凝血功能、血糖、肾功能等指标。给予支持治疗,保证充足的热量供应,可通过静脉补充葡萄糖等维持血糖水平,纠正低血糖状态。
营养支持:提供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高蛋白的营养支持,满足孕妇和胎儿的营养需求。
2.产科处理
终止妊娠:是治疗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关键措施。一旦确诊或高度怀疑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应尽快终止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需根据孕妇和胎儿的具体情况决定,如胎儿已成熟,多考虑剖宫产终止妊娠;若胎儿未成熟,但病情危重危及孕妇生命,也需及时终止妊娠。
3.肝脏支持治疗
人工肝支持:对于病情严重、出现肝衰竭表现的患者,可考虑进行人工肝支持治疗,如血浆置换等,清除体内的毒性物质,改善肝功能。
保肝药物:可根据情况使用一些保肝药物,但需谨慎选择,避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主要是起到辅助保护肝脏细胞等作用,如多烯磷脂酰胆碱等,但具体用药需严格遵循个体化原则和药物使用规范。
三、特殊人群(孕妇)的温馨提示
1.孕期监测:妊娠期应加强产检,尤其是妊娠晚期,密切关注肝功能、血糖等指标的变化。孕妇自身要注意观察有无恶心、呕吐、黄疸、腹痛等异常表现,一旦出现应及时就医。
2.健康生活方式:孕期要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过度摄入高脂肪、高糖食物,适当进行轻度的运动,如散步等,维持合理的体重增长,以降低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等妊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3.心理关怀:孕妇在患病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家属应给予充分的心理支持,帮助孕妇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医护人员也应加强与孕妇的沟通,缓解其心理压力。
4.产后随访:产后仍需关注孕妇的肝功能等指标恢复情况,定期进行复查,了解身体的康复状况,并且在下次妊娠前应咨询医生,评估再次妊娠发生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风险,做好孕前的相关准备和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