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纤维化的诊断包括影像学、血清学和肝活检病理诊断。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各自判断肝纤维化的表现;血清学通过检测HA、PⅢNP、CⅣ、LN等指标辅助诊断;肝活检是“金标准”,包括肝组织标本获取及METAVIR分期(S0-S4)和炎症活动度分级(G0-G4),诊断需综合多方面检查结果全面评估。
一、肝纤维化的影像学诊断标准
1.B超诊断
二维超声:肝实质回声增粗、增强,分布不均匀;肝表面不光滑,可有凹凸不平;肝缘变钝;门静脉内径增宽(≥13mm),脾静脉内径增宽(≥8mm),脾增厚(女性≥40mm,男性≥45mm)。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观察肝内血管血流情况,肝纤维化时可能出现肝动脉血流增加,门静脉血流相对减少等改变,但主要还是结合二维超声表现综合判断。
2.CT诊断
肝实质密度改变,早期可能无明显改变,进展期可见肝叶比例失调,肝裂增宽,脾增大等。通过肝-脾密度比值等指标来辅助判断,正常肝-脾密度比值约为1,肝纤维化时该比值可能降低。
3.磁共振成像(MRI)诊断
磁共振弹性成像(MRE)是一种新兴的影像学诊断肝纤维化的方法,它通过测量肝脏的弹性模量来评估肝纤维化程度。正常肝脏弹性模量较低,肝纤维化时弹性模量升高,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有相应的弹性模量范围,例如轻度肝纤维化弹性模量一般在一定范围内,中重度肝纤维化又有不同的范围区间。
二、肝纤维化的血清学诊断标准
1.透明质酸(HA)
血清HA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肝纤维化时HA合成增加,血清中HA浓度升高。一般来说,轻度肝纤维化时HA可有轻度升高,中重度肝纤维化时HA明显升高,可作为肝纤维化诊断的一个重要血清学指标,但需要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2.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
PⅢNP是反映胶原合成的指标,肝纤维化过程中,胶原合成增加,PⅢNP水平升高。其水平变化与肝纤维化程度相关,在肝纤维化早期即可升高,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Ⅳ型胶原(CⅣ)
Ⅳ型胶原是构成基底膜的主要成分,肝纤维化时,肝内基底膜改建,CⅣ合成增加,血清CⅣ水平升高。它也是肝纤维化血清学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升高程度与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4.层粘连蛋白(LN)
LN是基底膜中特有的非胶原性结构蛋白,肝纤维化时,肝内基质增生,LN水平升高。在肝纤维化诊断中,LN水平升高常提示有较明显的肝纤维化形成。
三、肝纤维化的肝活检病理诊断标准
1.肝组织标本的获取
肝活检是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目前多采用经皮肝穿刺活检,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要注意穿刺的风险及操作规范。对于儿童,要特别注意穿刺的安全性,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和方法,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有出血倾向等病史的人群,穿刺前要充分评估凝血功能等情况,必要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后再进行穿刺。
2.病理分级分期
分期(按照METAVIR分期)
S0:无肝纤维化。
S1:汇管区纤维化扩大,局限窦周及小叶内纤维化。
S2:汇管区纤维化,纤维间隔形成,小叶结构保留。
S3:纤维间隔伴小叶结构紊乱,无肝硬化。
S4:肝硬化。
分级(按照炎症活动度分级)
G0:无炎症。
G1:汇管区炎症。
G2:汇管区炎症伴小叶内炎症。
G3:重度汇管区炎症,多数小叶受累。
G4:桥接坏死。
在诊断肝纤维化时,需要综合影像学、血清学及肝活检病理等多方面的检查结果进行全面评估。不同的诊断方法各有其特点和局限性,在临床实践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手段,并进行综合分析,以准确诊断肝纤维化的程度,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