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继发真菌是梅毒患者因感染及治疗致免疫改变易继发真菌感染,其发生率与病情等相关;临床表现有局部如念珠菌或癣菌感染表现及全身少见严重情况;诊断靠真菌学检查(直接镜检、培养)和梅毒相关检查;治疗分梅毒规范用药及按真菌种类选抗真菌药;儿童要遵儿科原则选安全抗真菌方案,孕妇选药需慎虑对胎儿影响,老年要综合基础病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
一、定义与流行病学
梅毒继发真菌是指梅毒患者在疾病进程中或因治疗等因素导致机体免疫功能改变,进而继发真菌感染的临床状况。梅毒患者由于梅毒螺旋体感染引发免疫调节紊乱,加之可能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治疗手段,使得机体对真菌的抵抗力下降,从而容易继发白色念珠菌、皮肤癣菌等真菌感染。流行病学上,梅毒患者中继发真菌的发生率与梅毒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式及个体免疫状态等相关,梅毒晚期患者因免疫功能损害更易出现继发真菌感染情况。
二、临床表现
(一)局部表现
继发真菌感染部位多有相应症状,如皮肤黏膜继发白色念珠菌感染时,可出现局部红斑、丘疹、糜烂,表面有白色伪膜,伴有瘙痒感;若为皮肤癣菌感染,可表现为皮肤出现环形红斑、脱屑,边界清楚等。不同真菌种类引发的局部表现虽有差异,但多与真菌感染的常见临床特征相符,且常与梅毒本身的皮肤损害相互干扰。
(二)全身表现
严重的继发真菌感染可能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等,但相对局部表现而言较为少见,多在继发真菌感染较为严重、范围较广时出现。
三、诊断方法
(一)真菌学检查
1.直接镜检:取病变部位的分泌物、皮屑等标本,经氢氧化钾等处理后镜检,若发现真菌菌丝或孢子,可初步提示真菌感染。不同真菌在镜下形态有差异,如白色念珠菌可见芽生孢子及假菌丝等。
2.真菌培养:将标本接种于真菌培养基上,培养后根据真菌的菌落形态、镜下特征等鉴定真菌种类,明确是何种真菌继发感染,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
(二)梅毒相关检查
同时需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查等,明确梅毒的病情活动情况,如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等,以综合判断梅毒与继发真菌的关系及病情全貌。
四、治疗原则
(一)梅毒治疗
依据梅毒的分期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抗梅毒药物,如早期梅毒可选用青霉素等药物进行规范治疗,杀灭梅毒螺旋体,调整机体免疫状态,从根源上改善因梅毒导致的免疫失衡情况,为继发真菌的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二)真菌治疗
根据真菌种类选择相应的抗真菌药物,若为白色念珠菌感染,可选用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若为皮肤癣菌感染,可选用特比萘芬等药物。治疗时需考虑药物对梅毒治疗的影响以及患者整体健康状况,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梅毒继发真菌时,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在抗真菌药物选择上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优先考虑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抗真菌方案,同时密切监测儿童用药后的反应及病情变化,因为儿童机体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对药物的耐受及代谢能力与成人不同。
(二)孕妇患者
孕妇梅毒继发真菌时,抗梅毒及抗真菌药物的选择需格外谨慎,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例如,青霉素类抗梅毒药物相对安全,而抗真菌药物的选择要权衡对胎儿的潜在风险与治疗收益,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胎儿的发育情况。
(三)老年患者
老年梅毒继发真菌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选择药物时需评估药物与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等生理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更易出现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