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得了狂犬病部分患者会学狗叫,其有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等症状表现,发病机制与狂犬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等有关,不同人群感染狂犬病有不同特点,且狂犬病死亡率极高,被可疑动物咬伤抓伤后要立即处理伤口并接种疫苗降低感染风险。
一、狂犬病的症状表现
1.前驱期:多数患者有低热、倦怠、头痛、恶心、全身不适等症状,酷似“感冒”;继而出现恐惧不安,对声、光、风等刺激敏感,并有喉咙紧缩感。约50%-80%的患者伤口部位及其附近有麻木、发痒、刺痛或虫爬、蚁走感,这是病毒繁殖刺激周围神经元引起的。本期持续2-4天。
2.兴奋期:患者逐渐进入高度兴奋状态,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怖、恐水、怕风、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排尿排便困难及多汗流涎等。恐水是狂犬病的特殊症状,典型者见水、饮水、听流水声甚至仅提及饮水时,均可引起严重咽喉肌痉挛。怕风也是常见症状之一,微风、吹风、穿堂风等刺激可引发咽肌痉挛。患者因声带痉挛而出现声音嘶哑,少数患者可表现为幻听、幻视等精神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学狗叫的情况,此期持续1-3天。
3.麻痹期:痉挛停止,患者逐渐安静,但出现迟缓性瘫痪,尤以肢体软瘫为多见。眼肌、颜面肌肉及咀嚼肌也可受累,表现为斜视、眼球运动失调、下颌下坠、口不能闭、面部缺少表情等。患者的呼吸渐趋微弱或不规则,并可出现潮式呼吸,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心、肺功能衰竭,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本期持续6-18小时。
二、狂犬病的发病机制与学狗叫症状的关联
狂犬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后,首先在伤口附近的肌细胞中小量增殖,然后沿周围神经的轴突向中枢神经作向心性扩展,至脊髓的背根神经节大量繁殖,入侵脊髓并很快到达脑部,主要侵犯脑干、小脑、海马回及大脑皮质等处的神经细胞。病毒在中枢神经细胞中大量复制后,又沿周围神经离心性扩散,侵入各组织与器官,尤以唾液腺、舌部味蕾、嗅神经上皮等部位的病毒量较多。由于迷走神经核、舌咽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受损,导致吞咽肌及呼吸肌痉挛,出现恐水、吞咽和呼吸困难等症状;病毒侵犯面神经核及舌下神经核时,可出现面部表情肌及吞咽肌痉挛,表现为流涎、发声困难、苦笑貌等,这可能与患者出现学狗叫等类似狗相关声音表现有关。
三、不同人群感染狂犬病的特点及相关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感染狂犬病后,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前驱期的非特异症状可能更易被忽视,而兴奋期的症状可能更难以准确判断。但一旦出现恐水、怕风等典型表现,病情进展往往较为迅速。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狂犬病毒对其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可能更为强烈,所以对于有被可疑狂犬病动物咬伤史的儿童,必须高度重视,及时进行规范的暴露后预防处置。
2.成年人:成年人相对儿童表达能力更好,能更清晰地描述自身的不适症状,如前驱期的全身不适、兴奋期的恐水怕风等表现。但成年人如果从事与动物接触密切的工作,如兽医、动物饲养员等,一旦发生暴露,更应严格按照暴露等级进行规范的预防处理,因为他们接触狂犬病传染源的机会更多,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3.特殊病史人群:对于本身有神经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狂犬病后病情可能会更加复杂。例如,有癫痫病史的患者,狂犬病兴奋期的痉挛等症状可能诱发癫痫发作,增加病情的严重性和处理的难度。这类患者在被可疑动物咬伤后,需要在进行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的同时,密切监测神经系统的状况,采取更加谨慎和全面的治疗及护理措施。
狂犬病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疾病,一旦发病,几乎无法救治。所以被可疑狂犬病动物咬伤或抓伤后,应立即进行伤口处理,并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等暴露后预防措施,以最大程度降低感染狂犬病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