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反流性胃炎是因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致胃黏膜病变,胃食管反流病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致病,二者均各年龄段可发病,生活方式等有影响,临床表现不同,辅助检查有别,治疗原则各异,胆汁反流性胃炎用胃黏膜保护剂等,胃食管反流病靠生活方式调整及药物等治疗。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引起胃黏膜炎症、糜烂甚至出血等病变的疾病。正常情况下,幽门起到防止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的作用,当幽门功能失调、手术破坏幽门结构等情况时,胆汁等十二指肠内容物就会反流至胃内,胆汁中的胆盐等物质可损伤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黏膜出现炎症反应。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饮酒、喜食辛辣油腻食物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有胃手术史等病史的人群更易发生。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和(或)并发症的疾病。主要是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食管清除作用降低等也参与其中。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肥胖、妊娠、长期饮酒、吸烟、喜食咖啡、巧克力、高脂饮食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增加发病几率,有食管裂孔疝等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较高。
二、临床表现
胆汁反流性胃炎: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烧灼感,疼痛无明显规律性,可在进食后加重,还可伴有腹胀、恶心、呕吐,呕吐物可含有胆汁,部分患者有食欲减退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症状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反复腹痛、呕吐、生长发育迟缓等;成年患者症状相对典型,但也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有胃手术史的患者症状可能更明显。
胃食管反流病:典型症状为烧心和反流,烧心是胸骨后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在无恶心和不用力的情况下涌入咽部或口腔的感觉。还可有胸痛、吞咽困难或胸骨后异物感等不典型症状。各年龄段患者表现类似,但儿童患者可能以呼吸系统症状为突出表现,如咳嗽、哮喘等,需注意与其他呼吸系统疾病鉴别;老年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
三、辅助检查
胆汁反流性胃炎:胃镜检查是诊断的重要手段,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胆汁反流征象,如胃腔内有胆汁潴留,胃黏膜见黄色胆汁附着等;24小时胆汁监测可检测胆汁反流情况,明确有无胆汁反流及反流程度。不同年龄人群胃镜下表现可能因病情轻重有所不同,儿童患者进行胃镜检查需谨慎操作,注意安抚患儿。
胃食管反流病:胃镜检查可观察食管黏膜有无炎症、糜烂、溃疡等病变,能判断反流性食管炎的严重程度并分级;24小时食管pH监测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检查方法,可明确食管内有无过度酸反流;食管压力测定可了解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等情况。儿童患者进行食管pH监测等检查时需根据年龄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和参数设置,老年患者可能因身体状况对检查耐受性有所不同。
四、治疗原则
胆汁反流性胃炎: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保护胃黏膜、促进胃动力等。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能结合胆盐,保护胃黏膜;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促进胃排空,减少胆汁反流;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需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不同年龄患者用药需考虑年龄因素,儿童患者应避免使用不适合的药物,老年患者用药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
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主要是缓解症状、愈合食管黏膜糜烂、预防复发等。生活方式调整很重要,如抬高床头、避免睡前进食、减少引起腹压增高的因素等;药物治疗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抑制胃酸分泌;促胃肠动力药,如莫沙必利等,促进食管和胃的排空。儿童患者治疗需更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和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老年患者同样要注意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的合理使用,避免长期使用可能有不良反应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