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浅表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在定义病理、临床表现、胃镜及病理检查、治疗预后上有差异,前者病变仅累及胃黏膜表层上皮,症状轻、预后好;后者有腺体萎缩等,症状复杂且有全身表现、癌变风险高、预后差异大。
一、定义与病理特点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的疾病,病变部位多在胃窦部,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呈红白相间的花斑状,或有散在的糜烂、出血点等,炎症仅累及胃黏膜的表层上皮,腺体保持完整,无萎缩性改变。
萎缩性胃炎: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胃镜下可见胃黏膜颜色灰白,皱襞变细平坦,黏膜血管透见等,病理上有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的表现。
二、临床表现差异
慢性浅表性胃炎:症状缺乏特异性,多数人可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痛、烧灼感等,疼痛无明显规律,可因进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劳累、情绪波动等因素诱发或加重,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一般对患者的全身状况影响较小,生活质量受影响相对较轻。
萎缩性胃炎:症状相对更复杂且多样,除了有上腹部不适、隐痛、胀满、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外,还可能出现消瘦、乏力、贫血等全身表现,这是因为胃黏膜萎缩影响了消化吸收功能,长期慢性失血等也可能导致贫血等情况。而且中重度萎缩性胃炎发生胃癌的风险相对较高,患者可能会因对疾病进展的担忧而产生较大心理压力,对生活质量影响更明显,尤其是老年患者,身体机能本身在衰退,萎缩性胃炎带来的全身影响可能更显著。
三、胃镜及病理检查表现不同
胃镜表现
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镜下胃黏膜多呈充血、水肿状态,可见点状或片状的红斑,黏膜表面比较光滑,腺体开口清晰可见。
萎缩性胃炎:胃镜下胃黏膜颜色改变明显,多为灰白或灰黄色,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下血管透见,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糜烂、胆汁反流等情况。
病理检查表现
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主要是胃黏膜浅层的炎症细胞浸润,如淋巴细胞、浆细胞等,腺体无萎缩,胃黏膜层的结构基本完整。
萎缩性胃炎:病理可见胃黏膜固有腺体数量减少、萎缩,可伴有肠上皮化生(胃黏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取代)、幽门腺化生等,重度萎缩性胃炎还可能出现不典型增生,这是一种癌前病变,需要密切随访观察。
四、治疗及预后区别
治疗
慢性浅表性胃炎:治疗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对症处理,如使用抑酸剂(如质子泵抑制剂等)缓解反酸、烧心等症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保护胃黏膜,同时要注意去除病因,如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规律等,一般经过规范治疗后症状多可缓解,预后较好,腺体萎缩等情况一般不会发生。
萎缩性胃炎:治疗除了对症处理消化不良等症状外,更要关注萎缩及肠化、不典型增生等情况,对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需进行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同时要定期复查胃镜及病理,监测病情变化,对于存在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更密切的随访或根据情况采取进一步干预措施。而且萎缩性胃炎的病程相对较长,病情有一定的波动性,部分患者病情可能会进展。
预后
慢性浅表性胃炎: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通过积极去除诱因和规范治疗,病情可得到有效控制,一般不会发展为严重的胃部疾病,对寿命等影响较小。
萎缩性胃炎:不同患者预后差异较大,轻度萎缩性胃炎经积极治疗后部分患者病情可稳定甚至有所逆转,但中重度萎缩性胃炎尤其是伴有中重度肠化、不典型增生的患者,存在一定的癌变风险,预后相对较差,需要长期随访监测,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和抵抗力相对较弱,在病情监测和治疗依从性等方面可能面临更多挑战,需要家属更多的关注和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