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淀粉酶及脂肪酶、血糖及糖耐量试验、粪便检查;影像学检查有腹部超声、CT检查、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有直接刺激试验、间接刺激试验;胰腺组织学检查有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活检,各检查有不同特点及适用情况,如血清淀粉酶等在急慢性胰腺炎有不同表现,CT等对胰腺病变显示有优势,各试验有各自优缺点及适用人群。
血糖及糖耐量试验:慢性胰腺炎患者后期胰腺内分泌功能受损时可出现血糖升高,进行糖耐量试验可发现糖耐量异常。因为胰腺的内分泌细胞受损后,胰岛素分泌减少,影响糖代谢,通过糖耐量试验能更精准地评估糖代谢情况,对于判断慢性胰腺炎是否累及内分泌功能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中老年患者更需关注血糖变化情况,因为其本身患糖尿病等糖代谢异常疾病的风险相对较高。
粪便检查:部分慢性胰腺炎患者粪便中可见脂肪滴和未消化的肌纤维等,通过粪便脂肪定量分析可了解脂肪吸收情况,因为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时会影响脂肪的消化吸收,该检查能反映胰腺外分泌功能状态,对于儿童患者,若怀疑慢性胰腺炎导致消化吸收不良,粪便检查也是重要的评估手段之一。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是初步筛查慢性胰腺炎的常用方法,可观察胰腺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但超声检查易受肠道气体干扰,对胰腺细小病变的显示可能不够清晰,对于肥胖患者或肠道气体较多的患者,超声对胰腺的观察受限,不过它可作为初步的筛查手段,快速了解胰腺大致情况。
CT检查:是诊断慢性胰腺炎较准确的影像学方法。能清晰显示胰腺形态、胰管扩张、胰腺钙化、假性囊肿等情况。增强CT还可评估胰腺血供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性别患者,CT检查都能较好地显示胰腺病变,例如对于成年男性慢性胰腺炎患者,CT可明确胰腺有无钙化、胰管有无扩张及扩张程度等,为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重要依据;对于儿童患者,虽然相对较少患慢性胰腺炎,但一旦怀疑,CT检查也能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同时,观察胰腺相关病变情况,但需注意儿童对辐射的耐受及防护。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对胰胆管系统显示效果好,能清晰显示胰管形态、狭窄及扩张部位等,对于慢性胰腺炎胰管病变的诊断价值较高。尤其对于那些因肠道气体等因素导致超声、CT检查受限的患者,MRCP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它无需注射造影剂(相对安全),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都可应用,在女性患者中应用时,其无辐射的优势更具意义,能减少辐射对女性生殖系统等的潜在影响。
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
直接刺激试验:通过注射促胰液素刺激胰腺分泌胰液,测定胰液量及碳酸氢盐浓度等。该试验能较直接评估胰腺外分泌功能,但操作相对复杂,有一定侵入性。对于一些病情较复杂、其他检查不能明确胰腺外分泌功能的患者可考虑此试验,不过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耐受性等问题,应用需谨慎,要充分评估风险和收益。
间接刺激试验:如Lundh试验等,让受试者进食特定标准餐,收集十二指肠液,检测胰酶含量等评估胰腺外分泌功能。间接刺激试验相对直接刺激试验侵入性小一些,但同样存在一定操作要求和局限性,对于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的患者,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试验方法,比如对于有胃肠道基础疾病的患者,在进行此类试验时需更谨慎评估,避免加重胃肠道负担等。
胰腺组织学检查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活检:通过ERCP插入导管至胰胆管,注入造影剂后取胰腺组织活检,可明确胰腺组织病理改变,是诊断慢性胰腺炎较准确的方法之一,但属于有创检查,有一定并发症风险,如胰腺炎、出血等。对于一些通过其他检查高度怀疑慢性胰腺炎但诊断不明确的患者可考虑该检查,在不同年龄患者中应用时,需充分评估风险,儿童患者进行ERCP活检需特别谨慎,要严格掌握适应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