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袋是下眼睑皮肤下垂、臃肿呈袋状的突出团块状结构,有先天性和后天性,形成机制与眶隔结构、组织松弛、用眼及外伤炎症等有关;黑眼圈是眼周皮肤黑色素沉着或血液循环不畅致肤色暗沉,有色素型、血管型、结构型,形成机制分别与黑色素合成、血液循环、眼袋泪沟等结构有关,鉴别可通过观察法看外观及按压法看按压后变化,不同年龄人群观察重点不同,儿童鉴别需注意力度。
黑眼圈:是由于眼周皮肤黑色素沉着或血液循环不畅等原因导致眼周肤色暗沉。黑眼圈有不同的类型,包括色素型黑眼圈、血管型黑眼圈和结构型黑眼圈等。色素型黑眼圈与遗传、日晒、皮肤炎症等有关,例如有家族遗传易感性的人群,在紫外线照射等因素影响下,眼周皮肤黑色素细胞产生更多黑色素,导致色素沉着形成黑眼圈;血管型黑眼圈主要是眼周血液循环不佳,静脉血液瘀滞,使眼周呈现青黑色,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的人群,眼周血管收缩舒张功能紊乱,容易出现血管型黑眼圈;结构型黑眼圈则是由于眼袋、泪沟等结构问题导致的阴影,使眼周看起来暗沉。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发生黑眼圈的情况不同,长期日晒的人易出现色素型黑眼圈,作息不规律者易出现血管型黑眼圈等。
形成原因机制
眼袋形成机制:
先天性因素:胚胎发育过程中眶隔结构发育异常,导致眶隔脂肪位置异常或含量过多,出生后就表现为下睑臃肿。
后天性因素:随着年龄增加,皮肤、肌肉及眶隔等组织逐渐松弛,眶隔脂肪失去支撑而突出;长期用眼过度、眼部疲劳会引起眼轮匝肌紧张、水肿,长期下来导致眼轮匝肌肥厚,加重眼袋外观;眼部外伤、炎症等也可能破坏眼部正常结构,引发眼袋。对于儿童,先天性眼袋较为少见,后天性眼袋通常与遗传易感性及不良生活习惯有关,比如家族中有眼袋遗传史的儿童,若长期用眼不注意,也可能加速眼袋形成。
黑眼圈形成机制:
色素型: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受到紫外线照射、炎症刺激等因素影响,合成更多黑色素,黑色素沉积在眼周皮肤就形成色素型黑眼圈。例如长期在户外活动且不注意眼部防晒的人,眼周皮肤黑色素生成增加。
血管型:眼周血液循环障碍,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减少,脱氧血红蛋白增多,使眼周皮肤呈现青黑色。熬夜会打乱人体生物钟,影响眼部血液循环,导致血管型黑眼圈;患有心血管疾病、血液疾病等影响血液循环的疾病时,也可能出现血管型黑眼圈。对于儿童,血管型黑眼圈相对少见,若儿童存在先天性心脏疾病等影响血液循环的情况,可能会出现眼周血液循环不良导致黑眼圈;色素型黑眼圈在儿童中多与遗传及局部皮肤炎症有关,比如有遗传易感性的儿童,若眼部皮肤发生湿疹等炎症,在炎症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色素沉着形成黑眼圈。
结构型:眼袋导致下睑皮肤隆起,与周围皮肤形成阴影对比,看起来眼周暗沉;泪沟的存在使下睑与面颊交界处形成凹陷,也会加重眼周的阴影效果,从而表现为黑眼圈。这种情况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眼袋和泪沟问题逐渐明显,结构型黑眼圈也就更突出。
鉴别方法
观察法:直接用肉眼观察眼部外观,眼袋是明显的隆起袋状结构,而黑眼圈主要是眼周肤色的暗沉,可能是均匀的暗沉,也可能是有青黑等颜色改变但没有明显的隆起团块。比如在自然光线下,仔细观察眼睛下方区域,若有突出的隆起则考虑眼袋,若只是肤色比周围暗沉则考虑黑眼圈。不同年龄人群观察时重点略有不同,年轻人观察是否有先天性眼袋的突出团块,中老年人则要同时考虑眼袋和各种类型黑眼圈的综合表现。
按压法:用手指轻轻按压眼周皮肤,对于血管型黑眼圈,按压后由于血液循环得到暂时改善,黑眼圈会有所减轻;而眼袋按压时,隆起的眼袋不会因为按压而明显改变形状或消失,因为眼袋是眶隔脂肪等组织的膨出或松弛导致。儿童进行按压法鉴别时要注意力度轻柔,避免造成眼部损伤,按压后观察眼周变化来辅助判断是眼袋还是黑眼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