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其能营造生存环境、损伤胃黏膜致溃疡,不同年龄感染后风险有差异)、药物因素(非甾体抗炎药等可通过不同机制引发溃疡,不同年龄对其耐受性不同)、胃酸分泌过多(胃酸过多超出胃黏膜耐受致溃疡,不同年龄诱因有别)、遗传因素(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不同性别和年龄影响方式不同)、饮食和生活方式因素(饮食不规律、长期大量饮酒、吸烟等均会损伤胃黏膜或影响胃功能引发溃疡,不同性别和年龄受影响程度有差异)。
药物因素
非甾体抗炎药:像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是常见的引发胃溃疡的药物因素。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具有保护作用,包括促进胃黏膜血流、增加黏液和碳酸氢盐分泌等。当前列腺素合成减少时,胃黏膜的防御功能下降,胃酸和胃蛋白酶就容易侵蚀黏膜,导致溃疡形成。不同年龄对非甾体抗炎药的耐受性不同,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后发生胃溃疡的风险更高;儿童一般不建议常规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若因病情需要使用,需严格评估风险。
其他药物:某些抗肿瘤药物、抗凝药物等也可能引发胃溃疡,但相对非甾体抗炎药来说发生率较低。例如一些化疗药物可能会对胃肠道黏膜产生直接的刺激或损伤作用,影响胃黏膜的正常功能。
胃酸分泌过多
胃酸分泌过多是胃溃疡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正常情况下,胃黏膜的防御机制能够平衡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的损伤,但当胃酸分泌过多时,超出了胃黏膜的耐受程度,就会导致黏膜被自身消化形成溃疡。比如在一些精神高度紧张的人群中,由于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可能会促使胃酸分泌增加;某些疾病状态下,如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患者,会出现胃泌素瘤,导致胃酸分泌异常增多,进而引发胃溃疡。不同年龄人群中,胃酸分泌过多的诱因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相对较少出现因胃酸分泌过多单纯引发的胃溃疡,多与感染等因素相关;老年人可能因基础疾病等导致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改变,从而影响胃酸分泌。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胃溃疡的发病中也起到一定作用。某些遗传易感性会使得个体的胃黏膜防御功能存在先天性缺陷,更容易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溃疡。例如有研究发现,部分胃溃疡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提示遗传因素可能参与了发病过程。但遗传因素通常不是单独致病,而是与其他环境因素等共同作用引发胃溃疡。不同性别在遗传易感性方面无明显差异,不同年龄人群中遗传因素的影响程度相对稳定,但会与其他年龄相关因素相互作用。
饮食和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不规律:长期暴饮暴食、饥一顿饱一顿等不规律的饮食方式,会打乱胃的正常消化节律,影响胃黏膜的修复和分泌功能。例如空腹时胃酸没有食物缓冲,会直接刺激胃黏膜,长期如此容易引发溃疡;而进食无规律会使胃的分泌和蠕动失调,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因饮食不规律引发胃溃疡,儿童若饮食不规律,会影响其胃肠道的正常发育和功能;老年人本身胃肠功能相对较弱,饮食不规律更易导致胃黏膜损伤。
长期大量饮酒:酒精会直接损伤胃黏膜,还能促进胃酸分泌,同时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长期大量饮酒的人胃黏膜受到的损伤持续存在,容易引发胃溃疡。男性相对女性可能更易因长期大量饮酒导致胃溃疡,因为男性饮酒的比例通常较高;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人肝脏对酒精的代谢能力下降,饮酒后对胃黏膜的损伤更严重,儿童则严禁饮酒。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降低胃黏膜的抵抗力,还会导致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使胆汁反流进入胃内,进一步损伤胃黏膜。吸烟者发生胃溃疡的风险高于非吸烟者,不同性别在吸烟引发胃溃疡的风险上无显著差异,但老年人吸烟对胃黏膜的损伤更显著,儿童应避免接触吸烟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