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扩张处理需综合多方面,首先禁食禁饮阻止胃内容物继续进入,胃肠减压减轻胃扩张;接着通过监测评估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根据病情制定补液方案;然后针对病因治疗,外科情况致梗阻可能手术,非外科因素则纠正不良习惯等;还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腹部体征,出现异常及时处理,需个体化处理并考虑不同人群特点进行及时有效治疗。
一、一般处理
1.禁食禁饮:一旦怀疑急性胃扩张,应立即让患者禁食、禁饮,阻止胃内容物继续进入胃内,减轻胃扩张程度。这是因为持续进食饮水会使胃内不断有新的物质积聚,加重胃的负担,导致扩张进一步恶化。
2.胃肠减压:
操作方法:通过鼻胃管进行胃肠减压,将胃内的气体和液体抽出,可迅速减轻胃扩张对胃壁及周围组织的压迫。对于成人,一般选择合适粗细的鼻胃管插入胃内;对于儿童,要选择适合其年龄段的细径鼻胃管,以减少不适并避免损伤。
持续引流:需持续进行胃肠减压,直到胃扩张症状缓解,如患者腹胀减轻、呕吐停止等。在引流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等情况,若发现引流液有鲜血等异常,需及时报告医生。
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1.评估病情:
监测指标:通过血常规、血生化(包括电解质、血气分析等)来评估患者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的具体情况。例如,监测血钾、血钠、血氯水平以及pH值、碳酸氢根等指标。
儿童特点:儿童由于身体代谢旺盛,且体液调节功能相对不完善,急性胃扩张时更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需要更频繁地监测相关指标,如对于婴幼儿,要注意观察有无囟门凹陷、皮肤弹性差等脱水表现,并及时根据检查结果调整补液方案。
2.补液治疗:
补液种类和量: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情况制定补液方案。一般先补充等渗盐水纠正脱水和部分电解质丢失,然后根据血生化结果补充钾、钠等电解质。对于存在酸碱失衡的患者,如代谢性碱中毒,可能需要补充酸性溶液来纠正。
特殊人群:老年人由于各器官功能减退,补液时要注意速度和量的控制,避免过快过多补液导致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儿童补液则要严格按照体重计算补液量,遵循“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等原则。
三、病因治疗
1.解除梗阻因素:
外科情况:如果急性胃扩张是由外科疾病引起,如胃扭转、幽门梗阻等导致的机械性梗阻,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来解除梗阻。例如,对于胃扭转的患者,手术复位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对于幽门梗阻患者,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胃大部切除术等手术方式。
非外科情况:若是由暴饮暴食、剧烈运动后立即进食等非外科因素引起,在经过胃肠减压等处理胃扩张缓解后,要帮助患者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避免再次出现类似情况。对于因麻醉术后等原因引起的胃动力不足导致的胃扩张,可采取促进胃肠动力的措施,如使用胃肠动力药物(但儿童需谨慎使用,优先考虑非药物的胃肠按摩等方法)等,但根本是要针对麻醉等因素进行后续的观察和处理。
四、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生命体征监测:
常规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例如,心率加快可能提示患者存在血容量不足等情况;血压下降可能是病情加重、出现休克等的表现。
儿童特殊监测:儿童的生命体征相对不稳定,要密切关注其精神状态、前囟张力等情况。如精神萎靡、前囟凹陷等可能提示脱水加重,需要及时处理。
2.腹部体征观察:观察患者腹部的症状和体征,如腹胀程度是否减轻、有无压痛、反跳痛等。如果腹胀进行性加重,或出现腹膜刺激征,提示可能出现胃穿孔等严重并发症,需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总之,急性胃扩张的处理需要综合进行禁食禁饮、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针对病因治疗以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等多方面的措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处理,同时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特点,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