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囊肿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的有卵泡囊肿(与生育期女性排卵相关可自行消退)和黄体囊肿(生育年龄女性因黄体形成退化异常出现);病理性的包括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育龄高发,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相关,有家族史、宫腔操作史等相关)、浆液性囊腺瘤(育龄多见,可能与上皮细胞异常分化增殖有关,长期盆腔炎症可能增加风险)、黏液性囊腺瘤(30-50岁育龄女性好发,与上皮细胞异常分化有关)、卵巢冠囊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生育年龄多见,无明确特定生活方式相关因素但盆腔手术史可能有影响)。
一、生理性附件囊肿的形成
(一)卵泡囊肿
1.形成机制:正常情况下,卵巢排卵后卵泡会形成黄体。但如果卵泡没有破裂排卵,或者卵泡液持续积聚,就会形成卵泡囊肿。一般在女性的生育年龄较为常见,与正常的排卵周期相关,属于生理性的暂时现象,多数可自行消退。
2.年龄因素:生育期女性由于卵巢排卵活动较为频繁,相对更容易出现卵泡囊肿这种生理性附件囊肿。
(二)黄体囊肿
1.形成机制:黄体是排卵后由卵泡迅速转变成的富有血管的腺体样结构。如果黄体血肿吸收延迟,或者继续增大,就会形成黄体囊肿。通常在月经周期的特定阶段出现,与黄体的形成和退化过程异常有关。
2.年龄因素:主要发生在有排卵的生育年龄女性,青春期前和绝经后女性一般不会出现此类因正常排卵相关过程导致的黄体囊肿。
二、病理性附件囊肿的形成
(一)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巧克力囊肿)
1.形成机制: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卵巢上,随着月经周期反复出血,形成囊肿,囊肿内含有类似巧克力样的陈旧血性液体。其发生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相关,异位的子宫内膜种植在卵巢表面并生长,随着每次月经周期出血积聚形成囊肿。
2.生活方式与病史因素: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家族史的女性发病风险可能增加。另外,一些宫腔操作史,如刮宫术等,可能增加子宫内膜异位到卵巢的风险。同时,长期精神压力大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和内分泌功能,间接与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形成有一定关联。
3.特殊人群:育龄期女性是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高发人群,因为这个阶段女性有正常的月经周期和生育相关的生理过程,为子宫内膜异位提供了条件。对于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家族史的育龄女性,应更加关注自身妇科健康,定期进行妇科检查。
(二)浆液性囊腺瘤
1.形成机制:是一种常见的卵巢上皮性肿瘤,可能起源于卵巢表面的生发上皮。生发上皮向输卵管上皮分化,形成浆液性肿瘤。其具体的细胞异常增殖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与上皮细胞的异常分化和增殖有关。
2.年龄因素: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育龄女性。儿童及青少年也可能出现,但相对较少见。
3.病史因素:目前没有明确的强烈相关病史,但有研究提示一些慢性炎症刺激可能与浆液性囊腺瘤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如果有长期盆腔炎症病史,可能会增加患病风险。
(三)黏液性囊腺瘤
1.形成机制:同样是卵巢上皮性肿瘤,起源于卵巢表面的生发上皮向宫颈黏膜分化。黏液性囊腺瘤由分泌黏液的细胞组成,肿瘤细胞异常增殖形成囊肿样结构。
2.年龄因素:好发于30-50岁的育龄女性,年轻女性相对少见,但也有发病可能。
3.病史因素:目前认为可能与卵巢的上皮细胞异常分化有关,没有特定的强烈相关病史,但有慢性妇科炎症等情况可能对其发生有一定影响。
(四)卵巢冠囊肿
1.形成机制:起源于中肾管或副中肾管残余组织,是一种非赘生性囊肿。中肾管和副中肾管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女性生殖系统的一部分,残余组织异常分化可能形成卵巢冠囊肿。
2.年龄因素: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生育年龄女性,但也可见于青春期前和绝经后女性。
3.生活方式与病史因素:一般没有明确的特定生活方式相关因素,但如果有盆腔手术史等可能对周围组织有影响的情况,可能会影响卵巢冠囊肿的发生发展,但这种关联并不十分明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