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是消化系统常见症状,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常见引起原因有饮食因素(过食辛辣油腻、暴饮暴食、进食不规律)、疾病因素(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精神心理因素(长期不良情绪影响胃肠调节),不同人群有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与饮食、误食异物等有关,女性特殊时期或节食易引发,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易受多种因素影响且用药需谨慎、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并定期检查。
一、常见引起原因
饮食因素
过食辛辣油腻:长期大量食用辛辣食物(如辣椒、花椒等)或过于油腻的食物(如油炸食品),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受损,引发胃痛。例如,有研究表明,长期高油高脂饮食的人群,患胃炎、胃溃疡等疾病从而出现胃痛的概率明显高于饮食清淡的人群。
暴饮暴食:短时间内大量进食,会使胃内食物过度充盈,胃蠕动负担加重,胃黏膜受到过度牵拉,容易引起胃痛。而且暴饮暴食还可能导致胃酸分泌失调,进一步刺激胃黏膜。
进食不规律:不定时进餐,饥一顿饱一顿,会打乱胃的正常消化节律,使胃的蠕动和胃酸分泌失去规律,引发胃痛。比如,长期早餐不吃,中午又过度进食的人,更易出现胃部不适和疼痛。
疾病因素
胃炎:
急性胃炎:多由感染(如幽门螺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药物刺激(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常见的有阿司匹林等)、酗酒等因素引起。幽门螺杆菌感染后,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导致胃黏膜出现炎症反应,引发胃痛,同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持续感染是最主要的原因,另外,自身免疫因素、十二指肠-胃反流等也可引发。病情迁延不愈,胃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会出现胃痛、胃胀、消化不良等症状,不同患者症状表现可能有所差异。
胃溃疡:主要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多等因素导致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自身消化而形成溃疡。典型症状是周期性发作的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可为钝痛、胀痛、灼痛等,疼痛往往在进食后一段时间出现,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重要病因,胃酸分泌过多也起关键作用。疼痛特点多为空腹痛,即空腹时疼痛明显,进食后可缓解,也有一定的周期性,同样可能伴有反酸、嗳气等症状。
胃癌: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因素、长期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等。早期胃癌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胃痛加重、食欲减退、消瘦、黑便等症状,胃痛往往呈持续性,且逐渐加重。
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不良情绪会影响神经系统对胃肠道的调节功能,导致胃黏膜血管收缩,胃酸分泌失调,从而引发胃痛。例如,一些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压力下的白领,更容易出现胃部不适和疼痛症状。对于儿童来说,学习压力过大、家庭环境紧张等也可能影响其胃肠功能,导致胃痛等问题。儿童若长期精神紧张,可能表现为食欲下降、胃痛等,家长需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
二、不同人群特点及相关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胃痛可能与饮食不规律、误食异物、感染等有关。比如儿童食用不洁食物易引起急性胃炎导致胃痛,家长要注意儿童饮食卫生,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避免误食小物件。儿童表达不适可能不清晰,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的进食情况、精神状态等,若出现反复胃痛要及时就医。
女性: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月经期,体内激素变化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容易出现胃痛。另外,女性可能因减肥等原因过度节食,导致胃部负担异常,引发胃痛。女性要注意经期保暖和饮食调节,避免过度节食,保持规律的饮食和生活作息。
老年人: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胃黏膜萎缩等,更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出现胃痛。如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服用多种药物,某些药物可能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从而引发胃痛。老年人出现胃痛时要谨慎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同时要注意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定期进行胃肠检查,早期发现胃部疾病及时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