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性胃炎与非萎缩性胃炎在概念、病理表现、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有相关特点,两者概念有联系与区别,病理上炎症浸润有差异,病因部分重叠,临床表现大多重叠需依赖胃镜和病理确诊,治疗均有一般、病因及对症治疗,特殊人群有不同需注意的方面。
一、概念定义
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的疾病,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病变部位常以胃窦明显,多为弥漫性,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呈花斑状,黏膜层变薄,表面有黏稠的分泌物,有时可见点状出血和糜烂。
非萎缩性胃炎:以往称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指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慢性胃炎,其实质是胃黏膜固有层内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炎症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浆细胞,无胃黏膜萎缩性改变,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其最常见的病因。
二、病理表现
浅表性胃炎:主要是胃黏膜的浅层炎症,炎症细胞主要浸润在黏膜的上1/3,病变较轻,胃黏膜的腺体结构正常,一般不伴有腺体的萎缩等改变。
非萎缩性胃炎:炎症细胞浸润范围相对较浅表性胃炎可能更广泛些,但同样没有胃黏膜的萎缩性改变,腺体结构保持正常。
三、病因方面
共同病因:两者都可能由幽门螺杆菌(Hp)感染引起,Hp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反应;还可能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如长期饮酒、吸烟、暴饮暴食、喜食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也可诱发。
细微差异:非萎缩性胃炎有时更强调没有胃黏膜萎缩这一特点,而浅表性胃炎重点在于炎症局限于浅表部位,但实际上两者在病因上没有严格的绝对区分,很多时候临床中两者的病因相关因素是相似的。
四、临床表现
相似表现:两者均可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腹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症状的轻重与病变的严重程度不一定完全成正比,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胃镜检查时发现。
差异体现:一般来说,从临床表现上较难严格区分浅表性胃炎和非萎缩性胃炎,因为它们的症状表现大多重叠,主要还是依靠胃镜及病理检查来准确区分。
五、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诊断两者的重要手段,胃镜下观察胃黏膜的形态、色泽等表现,初步判断。
病理活检:通过胃镜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这是区分的金标准。浅表性胃炎病理表现为胃黏膜浅层的炎症细胞浸润;非萎缩性胃炎病理表现为胃黏膜固有层内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无胃黏膜萎缩。
六、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两者均需注意调整生活方式,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戒烟限酒,避免食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食物和药物等。
病因治疗:如果是Hp感染引起,均需进行Hp根除治疗,常用的方案有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生素联合治疗等。
对症治疗:对于有消化不良症状的,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等缓解症状。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患浅表性胃炎或非萎缩性胃炎时,多与饮食不规律、感染Hp等有关。要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定时定量进餐,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如果是Hp感染,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选择合适的方案进行根除治疗,因为儿童用药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老年人:老年人患此类疾病时,要更加关注基础疾病情况。由于老年人常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在治疗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如老年人可能同时服用多种药物,使用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时要注意其对其他药物吸收等方面的影响。同时,老年人的症状可能不典型,更要依靠胃镜及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在治疗上要兼顾对胃黏膜的保护和整体身体状况的维护。
女性: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影响胃肠道功能,患浅表性胃炎或非萎缩性胃炎时,要注意激素变化对症状的影响。在治疗中,要考虑到女性特殊的生理情况,选择对月经等影响较小的治疗药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