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胃炎是胆汁等反流入胃致胃黏膜病变的疾病,发病与抗反流屏障失调、十二指肠胃运动紊乱、胃黏膜防御机制受损有关,有消化不良、呕吐等表现,可通过胃镜等诊断,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药物及手术治疗,儿童和老年人有各自特殊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
1.抗反流屏障功能失调:正常情况下,食管下括约肌(LES)、膈肌脚、膈食管韧带等结构组成抗反流屏障,能防止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胃。当这些结构功能出现异常,如LES压力降低等,就容易导致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例如,一些肥胖患者,腹部脂肪堆积可能影响LES压力,增加反流性胃炎的发病风险。
2.十二指肠-胃运动功能紊乱:十二指肠内容物的排出受阻或胃排空延迟等情况,会使十二指肠内容物在十二指肠内淤积,压力升高,从而更容易反流入胃。比如,患有胃动力障碍性疾病的患者,胃排空时间延长,就可能引发反流性胃炎。
3.胃黏膜防御机制受损:胃黏膜的黏液-碳酸氢盐屏障、黏膜血流等防御机制能保护胃黏膜免受损伤。当胆汁等反流物进入胃后,会破坏胃黏膜的黏液-碳酸氢盐屏障,使胃酸等对胃黏膜的损伤作用增强,同时还可能影响胃黏膜血流,进一步损害胃黏膜防御机制,导致胃黏膜出现炎症等病变。
临床表现
1.消化不良症状:患者常出现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嗳气等消化不良表现。疼痛多为隐痛、胀痛或烧灼样痛,疼痛无明显规律,可在进食后加重或缓解不明显。例如,部分患者进食少量食物后就感觉上腹部饱胀不适,嗳气频繁。
2.呕吐:呕吐物中可含有胆汁,尤其是在进食后或夜间平卧时容易发生呕吐。儿童患者若出现反流性胃炎,可能会表现为反复呕吐,影响营养摄入和生长发育。
3.其他:长期反流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贫血、消瘦等情况。因为反流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长期下去会引起营养缺乏。
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反流性胃炎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能看到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病变,还可以观察到有无胆汁反流。例如,可见胃黏膜呈红黄相间、胆汁反流征象等。
2.24小时食管pH-胆汁监测:能动态监测食管内pH值和胆汁浓度的变化,有助于明确有无胆汁反流以及反流的程度等情况。对于一些症状不典型但怀疑有反流性胃炎的患者,该检查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治疗原则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患者应避免进食过饱,睡前3小时不宜进食,以减少夜间的反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咖啡、巧克力等可降低LES压力的食物。例如,辛辣食物会刺激胃黏膜,加重炎症;咖啡中的咖啡因可使LES松弛,增加反流风险。
体位:睡眠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cm,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夜间反流。对于儿童患者,也要注意保持合适的体位,防止反流物刺激呼吸道等。
2.药物治疗: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促进胃排空,减少反流;使用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等,保护胃黏膜免受胆汁等反流物的损伤;还可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等,降低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但需注意儿童患者使用药物时要谨慎选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或选择儿童适用的安全药物。
3.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等,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风险,需严格评估后决定。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反流性胃炎可能与先天性食管下括约肌发育不完善等因素有关。家长要注意儿童的喂养方式,避免过度喂养,喂奶后要竖抱拍嗝。如果儿童出现反复呕吐、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要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且胃肠功能减退。在治疗反流性胃炎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生活方式调整要更加注重,如饮食要少食多餐,体位调整要根据自身情况舒适进行,定期监测病情变化,因为老年人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