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脐炎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炎症,可因出生时消毒不严格或出生后护理不当感染,有局部红肿、分泌物、异味及全身发热、精神萎靡等表现,通过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诊断,需出生时严格无菌操作,出生后保持脐部清洁干燥并观察,治疗包括局部清洁消毒和抗感染,护理新生儿脐炎时要动作轻柔并密切观察其一般状况。
一、定义
新生儿脐炎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炎症,指新生儿脐带部位发生的炎症反应。脐带是胎儿在母体内获取营养和氧气的通道,出生后脐带残端会逐渐脱落,在这个过程中若护理不当等因素易引发感染,从而导致脐炎发生。
二、病因
1.感染途径
出生时感染:在新生儿出生过程中,若接生时消毒不严格,细菌可通过脐带残端侵入。例如,一些不正规的接生环境,未对脐带残端进行规范的消毒处理,就为细菌感染创造了条件。
出生后护理不当:新生儿出生后,家长若没有做好脐带部位的清洁和护理工作,如尿布污染脐带区域、用不清洁的物品擦拭脐带等,都可能使细菌滋生感染。比如,尿布更换不及时,尿液、粪便污染脐带周围皮肤,细菌就会从脐部侵入引发炎症。
2.常见致病菌: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引起局部的化脓性炎症,大肠埃希菌则可能导致脐部出现较为复杂的感染情况。
三、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
脐部红肿:脐带残端周围的皮肤会出现红肿现象,这是炎症的早期表现之一。红肿范围可能逐渐扩大,如果炎症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红肿会更加明显。
有分泌物:脐部可能会有脓性分泌物,分泌物的多少因感染程度而异。轻度感染时可能仅有少量稀薄的脓性分泌物,严重时分泌物量会增多,且质地变得浓稠。
异味:感染的脐部往往会散发出异常的臭味,这是由于细菌分解组织等产生的特殊气味。
2.全身表现:如果感染进一步加重,可能会出现全身症状。新生儿可能会出现发热,体温可升高至38℃以上;还可能伴有精神萎靡、拒奶等表现。因为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会影响新生儿的整体状态,导致其精神不佳、吃奶量减少。
四、诊断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观察脐部的外观,查看是否有红肿、分泌物等情况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脐炎。同时会触摸脐带残端周围的组织,了解是否有硬结等异常情况。
2.实验室检查:必要时可能会进行血常规检查,通过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等指标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以及感染的严重程度。如果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往往提示存在细菌感染。
五、预防措施
1.出生时的处理:在新生儿出生时,接生人员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脐带残端进行规范的消毒和处理,确保脐带残端在出生初始阶段就处于相对清洁、不易感染的状态。
2.出生后的护理
保持脐部清洁干燥:家长要每天用干净的棉签蘸取75%酒精轻轻擦拭脐带残端及其周围皮肤,从脐带根部由内向外环形擦拭,保持脐部干燥。例如,在给新生儿换尿布时,要注意避免尿布覆盖到脐部,防止尿液、粪便污染。
注意观察脐部情况:家长要经常观察新生儿的脐部,一旦发现脐部有红肿、分泌物等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必要时带新生儿就医。
六、治疗原则
1.局部治疗:首先对脐部进行清洁消毒,使用75%酒精等对脐部及其周围皮肤进行彻底清洁,清除分泌物等。如果有较多脓性分泌物,可能需要用生理盐水等先冲洗脐部,再进行消毒处理。
2.抗感染治疗: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致病菌情况,可能会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但具体使用何种抗生素需由医生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家长不可自行给新生儿使用抗生素。
七、特殊人群(新生儿)护理注意事项
新生儿皮肤娇嫩,脐部感染后恢复相对较慢。在护理过程中要格外小心,清洁消毒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新生儿脐部皮肤。同时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一般状况,如体温、精神、吃奶情况等,一旦发现异常变化要及时告知医生,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并且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确保新生儿在脐炎的护理和治疗过程中安全、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