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与急性胃肠炎本质相同,规范名称为急性胃肠炎,病因有感染因素(细菌、病毒感染)和非感染因素(饮食不当、药物副作用),临床表现有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和全身症状(发热、乏力等),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饮食调整)、对症治疗(止吐、止泻、退热)、抗感染治疗(细菌感染用抗生素,病毒感染对症支持),不同人群在各环节有特殊注意事项。
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常见的有沙门菌属(如鼠伤寒沙门菌等)、大肠埃希菌(某些致病性的大肠埃希菌菌株)、弯曲菌属(如空肠弯曲菌)等。例如,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变质的肉类、蛋类等,其中的细菌可引发肠道感染,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因摄入污染食物而发病,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相对更易感染。
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是常见的引起急性胃肠炎的病毒之一,多见于婴幼儿,常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在托幼机构等儿童聚集场所易造成流行。诺如病毒也是常见的致病病毒,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可在学校、家庭、医院等场所引起暴发流行。
非感染因素:
饮食不当:大量进食生冷、刺激性食物,如过食冷饮、辣椒等,可刺激胃肠道,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引发急性胃肠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都可能因饮食不规律或进食不当发病,比如长期熬夜、饮食无节制的人群。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可能会损伤胃黏膜,引起胃肠道炎症反应,有长期服用此类药物病史的人群需警惕药物相关的急性胃肠炎。
临床表现方面
症状表现:
胃肠道症状:都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呕吐可呈喷射性或非喷射性,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腹痛可为阵发性绞痛,部位不定;腹泻次数不等,可为稀水样便、黏液便等。例如,感染轮状病毒的患儿常先出现呕吐,随后出现腹泻,大便呈蛋花汤样。
全身症状:病情较重时可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发热程度因人而异,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可能发热较为明显;成年人发热程度相对较儿童轻,但也可能因感染严重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
诊断方面
病史采集:医生会询问患者的发病诱因,如近期饮食情况、是否有不洁饮食史、接触过类似患者等。对于儿童,还会询问家长患儿的喂养情况、近期接触人群等病史信息。
体格检查:会进行腹部查体,可能发现腹部压痛,一般无反跳痛和肌紧张(若有则需警惕其他急腹症可能)。不同年龄患者的体格检查表现可能因年龄特点有所不同,儿童腹部查体时需更关注其配合程度和反应。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细菌感染时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降低。儿童由于免疫特点,血常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一定差异,比如婴幼儿感染时白细胞变化可能不典型。
粪便常规:可观察粪便中有无白细胞、红细胞等,细菌感染时粪便中多有白细胞,病毒感染时一般无白细胞或仅有少量白细胞。
治疗方面
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需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不同年龄人群休息要求有所不同,儿童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成年人也应适当减少活动量。
饮食调整:急性期应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稀粥等,避免进食油腻、刺激性食物。儿童的饮食调整需更加精细,要根据其年龄阶段提供合适的易消化食物。
对症治疗:
止吐:若呕吐明显,可适当使用一些药物缓解症状,但儿童需谨慎选择药物。
止泻:腹泻严重时可使用止泻药物,同样要考虑儿童的用药安全性。
退热:发热时可根据情况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退热措施,儿童退热需特别注意选择合适的退热方法和药物,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退热方式。
抗感染治疗:细菌感染时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病毒感染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
急性肠胃炎和急性胃肠炎本质相同,在临床诊疗中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不同人群在各个环节都有其特殊的注意事项,以保障患者能够得到恰当的医疗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