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炎与结肠癌在临床表现、辅助检查、预后转归及特殊人群情况上有不同特点。结肠炎不同类型表现有差异,结肠镜及影像学检查有不同表现,部分可缓解但易复发,儿童少见且需特殊对待,老年人表现不典型且需兼顾基础病;结肠癌有特定临床表现及检查特点,预后与分期相关,儿童少见,老年人需考虑基础病及自身耐受性等,女性患结肠癌相对男性稍低但也应重视。
一、临床表现特点
1.结肠炎
不同类型结肠炎表现有所差异,例如溃疡性结肠炎,腹痛一般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还可伴有腹泻,多为黏液脓血便,病情轻重不一,病程较长,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0-40岁多见,与自身免疫等因素相关,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紧张等可能诱发。
缺血性结肠炎多发生于老年人,常有动脉硬化等基础病史,腹痛为突然发生的左下腹痉挛性疼痛,随后出现腹泻,便血常见,与肠道血液供应不足有关。
2.结肠癌
左半结肠癌多表现为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可出现左下腹隐痛,常伴腹泻或便秘,粪便中带血、脓或黏液,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肠梗阻症状,如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与遗传、高脂低纤维饮食、肠道慢性炎症等因素相关,男性相对多见,生活方式上,缺乏运动、高脂肪高蛋白饮食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二、辅助检查鉴别
1.结肠镜检查
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镜下可见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糜烂或溃疡;缺血性结肠炎结肠镜下可见病变部位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病变呈节段性分布,与正常肠黏膜界限清楚。
结肠癌:
结肠镜下可见肿瘤呈结节状、溃疡型或浸润型,肿瘤表面凹凸不平、糜烂,有坏死物附着,周围黏膜皱襞中断,病变多为局限性,可通过活检病理明确诊断,病理检查可发现癌细胞。
2.影像学检查
CT检查:
结肠炎如溃疡性结肠炎CT可见肠壁增厚,结肠袋消失等;结肠癌CT可显示结肠壁增厚、肿块形成,还可判断有无肠道外转移等情况,有助于分期等。
钡剂灌肠检查:
结肠炎中溃疡性结肠炎钡剂灌肠可见黏膜粗乱和(或)颗粒样改变,肠管缩短,结肠袋消失,可呈铅管样;结肠癌钡剂灌肠可见肠腔内充盈缺损,肠管狭窄,黏膜破坏等。
三、预后与转归
1.结肠炎
部分结肠炎经规范治疗可缓解症状,控制病情,但易复发,如溃疡性结肠炎虽难以根治,但通过药物等治疗可维持临床缓解,对生活质量有一定影响,长期慢性炎症也可能存在一定恶变风险,但相对较低。缺血性结肠炎若能及时改善供血,部分可恢复,预后较好,若延误治疗可能出现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2.结肠癌
结肠癌的预后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早期结肠癌经手术等治疗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而中晚期结肠癌预后相对较差,即使经过手术、化疗等综合治疗,仍有复发转移的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期,发病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增加治疗难度和风险。
四、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
儿童结肠炎相对少见,多为感染性结肠炎等,如细菌性痢疾等,表现为左下腹隐痛、腹泻、脓血便等,儿童对疾病的耐受和反应与成人不同,诊断时需更仔细询问病史,因其表达能力有限,辅助检查要考虑儿童特点,治疗上需谨慎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如补液等。
2.老年人
老年人患结肠炎或结肠癌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如腹痛可能不剧烈,容易被忽视,且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诊断和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检查和治疗的影响,例如结肠镜检查时需评估心肺功能等,治疗结肠癌时要考虑手术耐受性等问题。女性在结肠癌发病上相对男性可能稍低,但也需重视,在生活方式上,老年女性若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久坐等,同样可能增加患病风险,需定期进行健康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