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有多种症状表现,包括常见全身症状如全身乏力、消瘦;消化系统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黄疸相关症状如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肝区相关症状如肝区隐痛或胀痛;其他症状如发热、关节疼痛,且儿童、老年、女性等不同人群患病时症状可能有差异。
一、常见全身症状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可能出现全身乏力的症状,这是较为常见的表现之一,主要是因为肝脏功能受损,身体的代谢等功能受到影响,能量产生不足等原因导致。部分患者还可能有消瘦的情况,长期肝脏病变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以及机体的代谢,使得患者体重下降。
二、消化系统症状
1.食欲减退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时,肝脏炎症会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而胆汁对于脂肪的消化吸收至关重要。同时,肝脏功能异常还会导致胃肠道黏膜水肿等,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从而引起患者食欲减退,对各种食物的兴趣降低。
2.恶心、呕吐
由于肝脏功能受损,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和运动功能紊乱,患者可能出现恶心的感觉,严重时会发生呕吐。另外,乙肝病毒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应可能刺激胃肠道的神经末梢,导致恶心、呕吐症状的出现。
3.腹胀
肝脏病变影响消化功能,食物在胃肠道内的消化和排空减慢,肠道内气体产生增多且排出不畅,可导致腹胀。例如,食物的消化过程中,由于肝脏相关酶的分泌和代谢异常,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的消化受阻,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产生较多气体,引起腹胀感。
三、黄疸相关症状
1.皮肤、巩膜黄染
当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脏细胞损伤较为严重时,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发生障碍。胆红素是一种黄色的色素,正常情况下会经过肝脏的处理后通过胆汁排出体外。当胆红素在血液中积聚过多时,就会导致皮肤和巩膜发黄,也就是黄疸。不同患者黄疸的程度可能有所不同,轻度黄疸时可能只是皮肤和巩膜轻度发黄,重度黄疸时全身皮肤明显发黄,甚至尿液也会变黄,因为尿液中含有过多的胆红素。
2.尿色加深
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除了引起皮肤巩膜黄染外,过多的胆红素会通过肾脏排泄,使得尿液中的胆红素含量增加,从而导致尿色加深,呈现浓茶色等。
四、肝区相关症状
1.肝区隐痛或胀痛
肝脏表面有一层包膜,当肝脏发生炎症时,肝脏会肿大,包膜受到牵拉,就会引起肝区的隐痛或胀痛。疼痛的程度和性质因人而异,有的患者可能只是偶尔感觉到肝区的不适,有的患者则可能疼痛较为明显。这种疼痛的位置一般在右侧季肋部,也就是常说的右上腹部位。
五、其他症状
1.发热
部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可能会出现低热的情况,一般体温在37.5℃-38℃左右。这是因为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机体的免疫系统被激活,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出现功能紊乱,引起发热。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慢性乙肝患者都会出现发热症状,发热的出现与否以及发热的程度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个体的免疫状态等多种因素有关。
2.关节疼痛
少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可能会出现关节疼痛的症状,尤其是大关节,如膝关节、肘关节等。其发生机制可能与乙肝病毒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关节部位有关,免疫复合物的沉积会引起关节的炎症反应,导致关节疼痛、肿胀等不适。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和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症状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但也可能出现上述类似的全身症状、消化系统症状等,而且儿童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因为肝脏病变影响营养物质的代谢和吸收,从而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对于老年患者,肝脏的代偿功能相对较弱,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症状可能会更明显,如肝功能异常可能更为严重,出现黄疸等症状的概率可能更高,而且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和综合治疗。女性患者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情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需要特别关注肝脏功能的变化以及母婴传播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