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和胆结石有不同症状表现,急性胆囊炎有右上腹阵发性绞痛等疼痛、消化道及全身症状和相应体征,慢性胆囊炎有右上腹隐痛等疼痛、消化道症状和体征;胆囊结石有无症状及有症状之分,有症状时表现为右上腹隐痛等疼痛、消化道症状和可能的黄疸,胆管结石中肝外胆管结石有腹痛、黄疸、发热等表现,肝内胆管结石有患侧肝区持续性胀痛等疼痛、较轻黄疸等表现,不同人群在症状上有差异,特殊人群如老年、女性、孕妇、儿童等有各自特点。
疼痛:多发生于饱餐或进食油腻食物后,疼痛性质为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部分患者疼痛剧烈,呈持续样刀割样痛并阵发性加剧。这是因为胆囊收缩、结石移动刺激胆囊壁及胆管引起。例如,有研究显示约70%-90%的急性胆囊炎患者会出现右上腹疼痛症状。
消化道症状:常伴有恶心、呕吐、腹胀等,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吐胆汁。这是由于胆囊炎症刺激胃肠道,导致胃肠道蠕动功能紊乱。
全身症状:病情较重时可出现发热,体温可达38℃左右,如为化脓性胆囊炎或合并胆管炎时,体温可更高,可达39℃-40℃,还可伴有寒战。这是机体对炎症的应激反应。
体征:右上腹有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Murphy征阳性(检查者将左手平放于患者右肋部,拇指置于右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嘱患者缓慢深吸气,若因拇指触及肿大的胆囊引起疼痛而突然屏气,称为Murphy征阳性)。
慢性胆囊炎:
疼痛:多表现为右上腹隐痛或胀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疼痛程度不一,有的患者仅感右上腹不适,在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可加重。其发病机制是胆囊壁反复炎症、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胆囊功能异常,进食油腻食物后胆囊收缩,刺激炎症部位引起疼痛。
消化道症状:可有消化不良,如食欲减退、腹胀、嗳气等,症状与进食油腻食物关系密切,这是因为胆囊收缩功能减退,影响胆汁的正常排泄和消化功能。
体征:右上腹可有轻压痛,一般无反跳痛和肌紧张。
胆结石的症状
胆囊结石:
无症状结石:部分胆囊结石患者可终身无症状,称为静止性胆囊结石。这是因为结石较小,未引起胆囊管梗阻或炎症,常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做B超检查时被发现。
有症状结石:
疼痛:主要表现为右上腹隐痛,多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发作,疼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与胆囊收缩、结石移动刺激胆囊壁有关。
消化道症状:可出现恶心、呕吐等,尤其是进食油腻食物后,原因同胆囊炎的消化道症状机制。
黄疸:少数情况下,较小的结石可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引起胆总管梗阻,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同时可伴有腹痛、发热等症状。
胆管结石:
肝外胆管结石:
腹痛:多为上腹部或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可向右肩背部放射,是由于结石阻塞胆管,引起胆管痉挛所致。
黄疸:结石阻塞胆管后,胆红素逆流进入血液,导致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且黄疸程度可随结石梗阻程度变化,当结石部分松动时,黄疸可减轻。
发热:多为低热,如合并胆管炎时,可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40℃,同时可伴有寒战,这是因为胆管内细菌感染引起炎症反应。
肝内胆管结石:
疼痛:可表现为患侧肝区持续性胀痛或钝痛,有时可伴有肩背部放射痛,这与结石在肝内胆管内引起胆汁引流不畅、局部炎症有关。
黄疸:一般较轻,当结石阻塞左右肝管之一时,可出现患侧肝区胆管梗阻,若未合并感染,黄疸可不明显;若合并感染,可出现黄疸加重,并伴有发热等症状。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胆囊炎和胆结石症状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老年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疼痛可能不剧烈,容易被忽视;女性由于激素水平等因素,胆结石的发生率相对较高;长期高脂饮食、肥胖、有家族史等人群患胆囊炎和胆结石的风险较高,且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胆囊炎和胆结石的处理需更加谨慎,因为药物使用受限,多以保守治疗为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儿童患胆囊炎和胆结石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病,症状可能较成人更急重,需及时就医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