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与反流性咽炎在发病部位、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上存在差异,发病部位分别为食管和咽部;反流性食管炎主要有烧心、反流等表现,反流性咽炎主要有咽部异物感等表现;诊断分别通过胃镜等和电子喉镜等;治疗均需抑制胃酸分泌等,儿童患者在诊治上各有需注意的方面,临床医生需据具体情况综合诊治。
一、发病部位及相关解剖结构差异
反流性食管炎:发病部位主要是食管。食管是连接咽部与胃的管道,正常情况下食管下括约肌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当各种原因导致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等情况时,胃内容物(主要是酸性胃液)反流至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的炎症、糜烂甚至溃疡等病变。任何年龄段、不同性别均可发生,长期吸烟、饮酒、肥胖、有贲门失弛缓症等病史的人群更容易出现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异常,从而引发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咽炎:发病部位为咽部。是胃内容物反流至咽喉部,刺激咽喉部黏膜,引起咽喉部黏膜的炎症反应。同样,各年龄段、不同性别均可患病,有反流性食管炎病史的人群更易伴随反流性咽炎,因为胃内容物反流的基础存在,只是反流至咽喉部部位不同。
二、临床表现差异
反流性食管炎:主要临床表现为烧心和反流,烧心是指胸骨后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在无恶心和不用力的情况下涌入咽部或口腔的感觉。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胸痛,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后背等部位,类似心绞痛。有些患者会有吞咽困难,初期可因食管炎引起继发性食管痉挛而出现间歇性吞咽困难,后期则可因食管瘢痕形成狭窄,出现持续性吞咽困难。对于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拒食、哭闹、生长发育迟缓等,这是因为儿童食管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反流刺激引起不适影响进食和营养摄入。
反流性咽炎:主要表现为咽部异物感、痒感、灼热感、干燥感或刺激感,患者常频繁清嗓。部分患者可出现声音嘶哑,尤其在讲话较多后症状加重。还可能有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夜间症状可能相对明显。儿童反流性咽炎可能表现为反复清嗓、咽部不适导致的行为异常等,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可能更多通过一些异常行为来体现咽部的不适。
三、诊断方法差异
反流性食管炎:主要通过胃镜检查,胃镜下可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病变情况,如有无糜烂、溃疡、狭窄等,还可进行活检明确病变性质。24小时食管pH监测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检查方法,通过将pH电极放置在食管下括约肌上方,连续监测24小时食管内pH值变化,可了解食管内反流情况。对于一些症状不典型的患者,食管测压可评估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等功能情况。儿童诊断反流性食管炎时,胃镜检查需谨慎操作,充分评估风险,24小时食管pH监测也可在儿童中进行,但要考虑儿童的配合度等因素。
反流性咽炎:主要通过电子喉镜检查,观察咽部黏膜有无充血、水肿、淋巴滤泡增生等反流刺激的表现。还可结合患者的症状、有无反流性食管炎病史等进行综合判断。有时可能需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咽炎相鉴别,如感染性咽炎等,电子喉镜下的表现结合病史等可辅助诊断反流性咽炎。儿童电子喉镜检查同样需要在合适的麻醉等措施下进行,以保证检查的顺利进行和减少患儿的不适。
四、治疗原则差异
反流性食管炎:治疗主要是抑制胃酸分泌,常用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同时要改变生活方式,如抬高床头、避免睡前进食、减少高脂肪食物摄入等。对于有食管狭窄等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儿童患者在治疗时要更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药物使用需谨慎选择,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
反流性咽炎:治疗主要是针对反流病因进行处理,同样需要抑制胃酸分泌等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相关措施,同时要注意保持咽部清洁,避免过度用嗓等。对于儿童反流性咽炎患者,除了上述治疗外,更要关注其饮食和生活习惯对反流的影响,比如避免食用可能引起反流加重的食物等。
总之,反流性食管炎和咽炎在发病部位、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上均存在差异,临床医生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和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