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念珠菌感染是由念珠菌属真菌引起的食管炎症性疾病,病因包括免疫力低下人群及其他诱发因素,临床表现有常见症状和特殊人群表现,诊断靠内镜检查和真菌学检查,治疗主要是抗真菌治疗,可通过增强免疫力、合理用抗生素、注意口腔卫生来预防。
一、病因
1.免疫力低下人群
年龄因素: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力逐渐衰退,这两类人群相对更容易发生食管念珠菌感染。例如,早产儿由于免疫系统未成熟,若有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等情况,就可能引发感染;老年患者若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免疫力进一步降低,增加感染风险。
基础疾病影响: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患者,其免疫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容易受到念珠菌的侵袭。比如艾滋病患者,由于CD4T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减少,机体免疫功能极度低下,食管念珠菌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升高;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放疗后,骨髓抑制、免疫功能受损,也易发生该感染。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器官移植患者为了防止排斥反应,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这会使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增加食管念珠菌感染的可能性。
2.其他诱发因素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会破坏人体正常的菌群平衡,导致念珠菌过度生长,进而引发食管念珠菌感染。例如,长期使用阿莫西林等广谱抗生素的患者,可能因肠道菌群失调,念珠菌移位至食管而致病。
食管局部因素:如食管狭窄、食管憩室等食管结构异常,会影响食管的正常蠕动和排空,使念珠菌更容易在食管内定植和繁殖。
二、临床表现
1.常见症状
吞咽困难:患者在进食固体或液体食物时,会感到吞咽不畅,有梗阻感。这是因为念珠菌感染导致食管黏膜炎症、水肿,食管腔变窄,影响食物通过。病情较轻时可能只是在进食较硬或较干的食物时有轻微梗阻感,随着病情加重,可能连流质食物也难以咽下。
胸骨后疼痛:疼痛性质多为烧灼样或隐痛,在吞咽时疼痛往往会加重。疼痛的产生与食管黏膜炎症刺激神经末梢有关。
反酸、烧心:类似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这是由于食管黏膜受损,抗反流屏障功能受到影响,导致胃酸反流至食管引起。
2.特殊人群表现
婴幼儿:可能表现为拒食、哭闹不安,由于婴幼儿无法准确表达不适,家长需密切观察其进食情况和精神状态。
老年人:可能症状不典型,除了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外,还可能出现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等情况,因为老年人本身消化功能有所减退,食管念珠菌感染会进一步影响食物的摄取和消化吸收。
三、诊断方法
1.内镜检查:是诊断食管念珠菌感染的重要手段。通过内镜可以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病变情况,可见食管黏膜上有白色斑块状或点状的伪膜,擦拭伪膜后可见黏膜糜烂、溃疡等改变。同时,可以在病变部位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原体。
2.真菌学检查
涂片镜检:取食管分泌物或伪膜进行涂片,经革兰染色或PAS染色后镜检,若发现念珠菌菌丝或孢子,有助于诊断。
真菌培养:将采集的标本进行真菌培养,若培养出念珠菌,可明确病原体,并且通过药敏试验可以指导临床用药。
四、治疗
主要是抗真菌治疗,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有氟康唑等。但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基础疾病、免疫力状况等调整治疗方案。
五、预防措施
1.增强免疫力
健康人群:保持均衡饮食,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适度运动,保证充足睡眠,以维持良好的免疫力。例如,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有助于增强体质。
特殊人群: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等,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调整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必要时采取措施提高机体免疫力,如使用免疫增强剂等。
2.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不必要的广谱抗生素使用,必须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疗程,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是否出现真菌感染的迹象。
3.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对于有口腔念珠菌感染的患者要及时治疗,因为口腔念珠菌可能是食管念珠菌感染的来源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