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病史采集了解接触史、既往病史及其他病史,观察临床表现中伴随症状和症状特点,进行结核菌素试验、结核菌涂片和培养、血沉检查等实验室检查,以及胸部X线、CT等影像学检查,综合多方面情况来排除或诊断盗汗是否由结核病引起,需考虑不同人群因素对诊断的影响。
一、病史采集
1.接触史:询问患者是否有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史,尤其是开放性肺结核患者的接触史。因为与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是感染结核菌的重要风险因素,若有此情况,盗汗等症状需警惕结核病可能。例如,家庭成员中有结核病患者,且患者与之有长时间密切生活接触,那盗汗需进一步排查结核。
2.既往病史:了解患者既往是否有结核病病史,曾患结核病的患者再次出现盗汗等症状时,结核病复发的可能性增加。比如既往有肺结核病史,现又出现盗汗,要考虑结核相关情况。
3.其他病史:询问患者是否有免疫低下相关疾病史,如艾滋病、糖尿病等,免疫低下人群容易患结核病,且可能表现不典型,盗汗可能是其中表现之一。像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感染结核菌出现盗汗等症状。
二、临床表现观察
1.伴随症状:结核病引起的盗汗往往还伴有其他症状,如咳嗽、咳痰,咳嗽多为长期慢性咳嗽,可伴有咳痰,部分患者痰中带血;发热,多为午后低热,体温一般在37.3-38℃左右,可伴有乏力、消瘦等症状。如果盗汗同时伴有这些症状,需高度怀疑结核病。例如患者盗汗,同时有长时间咳嗽、咳痰且痰中带血,午后低热,那要考虑结核可能。
2.症状特点:结核病导致的盗汗多为夜间入睡后出汗,醒后汗止,这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盗汗有所不同。比如一些功能性盗汗可能是白天也会出汗,而结核性盗汗主要是夜间盗汗明显。
三、实验室检查
1.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通过皮内注射结核菌素,观察注射部位的反应来判断是否感染结核菌。一般PPD试验强阳性提示可能有活动性结核,但需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判断。例如PPD试验硬结直径≥20mm,或虽<20mm但有水疱、坏死等,为强阳性,提示有结核菌感染,需进一步排查结核。不过,免疫低下人群可能PPD试验反应不典型,如艾滋病患者可能PPD试验阴性。
2.结核菌涂片和培养:痰涂片找结核菌是简单快速的检查方法,若痰中找到结核菌可确诊结核病。但痰涂片阳性率较低,需多次送检。结核菌培养是确诊结核病的金标准,若培养出结核菌则可明确诊断。例如连续多次痰涂片找结核菌阳性,或结核菌培养阳性,基本可确诊结核,此时盗汗需考虑与结核相关。
3.血沉检查:结核病活动期血沉往往增快,血沉可反映机体的炎症反应情况。但血沉增快并非结核病特异的指标,其他炎症性疾病等也可能导致血沉增快,所以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比如血沉明显增快,同时有盗汗等症状,需进一步排查结核。
四、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检查:胸部X线是筛查结核病的常用方法,可发现肺部是否有结核病灶,如肺部的浸润影、结节影、空洞等。但胸部X线对于一些早期、不典型的结核病灶可能难以发现,需要结合其他检查。例如胸部X线发现肺部有典型的结核病灶表现,如肺部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的浸润影等,再结合盗汗等症状,要高度怀疑结核。
2.胸部CT检查:胸部CT对于肺部病灶的显示比X线更清晰,尤其是对于一些微小病灶、隐蔽部位的病灶以及判断病灶的性质等更有优势。当胸部X线怀疑有结核但不明确时,可进一步行胸部CT检查。比如胸部CT发现肺部有磨玻璃影、结节伴空洞等表现,结合盗汗等症状,对结核病的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
通过以上多方面的综合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临床表现观察、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来排除或诊断盗汗是否由结核病引起。在整个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等因素对盗汗及结核病诊断的影响,比如儿童免疫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其结核病表现可能不典型,需更细致全面地进行各项检查;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判断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的干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