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眼圈分为血管型和色素型,血管型因眼周血管血流缓慢等生活方式因素致青紫色瘀斑样外观,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改善;色素型由色素沉积引起,与遗传、日晒等有关呈褐色暗沉状,需防晒和美白护理来改善,可通过观察和伍德灯检查鉴别
一、定义与成因
血管型黑眼圈
定义:主要是由于眼周血管血流速度过于缓慢形成滞流,组织供氧不足,血管中代谢废物积累过多,造成眼部色素沉着。
成因:常见于作息不规律、长期熬夜、过度用眼等生活方式因素,这类人群眼周血液循环不畅,导致静脉血液淤积,使得眼周皮肤呈现青紫色外观。例如长期熬夜的人群,其眼周血管容易出现血流异常,进而形成血管型黑眼圈。从年龄角度看,年轻人由于生活方式的影响相对更容易出现血管型黑眼圈,而随着年龄增长,皮肤松弛等因素也可能对其有一定影响,但年轻人因生活不规律导致血管型黑眼圈更为常见。性别方面并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都可能出现。
色素型黑眼圈
定义:是由表皮层与真皮层中的色素沉积引起,表现为眼周皮肤呈现褐色或黑色。
成因:遗传因素是重要原因之一,若家族中有色素型黑眼圈的遗传倾向,个体发生的概率相对较高。长期日晒也是常见诱因,紫外线会刺激皮肤黑色素细胞产生更多黑色素,沉积在眼周皮肤导致色素型黑眼圈。另外,眼部炎症后也可能出现色素沉着,比如眼部曾经患有湿疹等炎症性疾病,在炎症消退后可能遗留色素型黑眼圈。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皮肤的代谢功能下降,黑色素更容易沉积,所以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色素型黑眼圈。性别上无显著差异,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的人群都可能因上述因素导致色素型黑眼圈。
二、外观表现差异
血管型黑眼圈
颜色:通常呈现青紫色或蓝黑色,颜色相对较为鲜亮,在眼周皮肤较薄的部位更为明显,比如下眼睑部位。
外观特点:会随着眼部血液循环的变化而有所改变,比如在熬夜后可能会加重,呈现出明显的青紫色瘀斑样外观,且一般在充分休息后颜色可能会有所减轻,但如果长期不改善,颜色可能会逐渐加深并趋于稳定。
色素型黑眼圈
颜色:多为褐色或深棕色,颜色相对较为暗沉。
外观特点:颜色分布相对较为均匀,在眼周皮肤表面形成较为稳定的色素沉着区域,一般不会因短期的作息变化而有明显改变,需要通过针对性的美白等干预措施才能改善颜色状况。
三、诊断与鉴别方法
观察法
医生或自我观察时,血管型黑眼圈在眼周皮肤较薄处可见青紫色的血管显现状,而色素型黑眼圈主要是皮肤颜色的改变,通过直接观察颜色和分布特点可以初步区分。例如,仔细观察眼周皮肤,如果是血管型黑眼圈,能看到明显的血管颜色透出;若是色素型黑眼圈,则主要是皮肤整体颜色的变化。
伍德灯检查
伍德灯可以辅助鉴别。在伍德灯照射下,血管型黑眼圈区域一般无特殊荧光表现,而色素型黑眼圈区域可能会因色素成分的不同而呈现出特定的荧光反应,通过这种仪器检查可以更精准地区分两者。不过伍德灯检查相对专业,一般由皮肤科医生操作进行鉴别。
四、预防与改善措施
血管型黑眼圈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每天尽量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避免长期熬夜。合理用眼,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每隔一段时间进行眼部放松,如做眼保健操、向远处眺望等。还可以通过适度的眼部按摩来促进眼周血液循环,比如用无名指从内眼角向外眼角轻轻按摩眼周肌肤。对于年轻人来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和改善血管型黑眼圈的关键,而对于有基础疾病影响血液循环的人群,需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来改善眼周血液循环状况。
色素型黑眼圈
防晒:日常要注重眼部防晒,使用具有防晒功能的眼霜或佩戴太阳镜等,避免紫外线进一步刺激眼周皮肤产生更多黑色素。美白护理:可以使用含有美白成分如维生素C、传明酸等的护肤品来淡化眼周色素沉着,但要注意选择适合自己肤质的产品。对于有遗传因素导致的色素型黑眼圈,在日常生活中更要注重防晒和美白护理的长期坚持。如果是眼部炎症后导致的色素型黑眼圈,在炎症消退后就应及时采取美白等措施来淡化色素沉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