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是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甚至口咽部的现象,分生理和病理,病理与多种因素致反流有关;反流性食管炎是胃食管反流致食管黏膜糜烂、溃疡等炎性改变的疾病,是胃食管反流较严重情况,为其并发症。两者在定义、症状表现、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方面均有区别与联系,胃食管反流是前提,反流性食管炎是其炎症改变的并发症表现。
胃食管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甚至口咽部的一种现象,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胃食管反流在健康人群中也较常见,如婴幼儿的食管下括约肌发育不完善,容易出现生理性胃食管反流;而病理性胃食管反流则是频繁发生且引起不适症状或并发症的情况。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婴儿期生理性胃食管反流较为普遍,随着年龄增长,多数可自行缓解;成年人则可能因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诱发病理性胃食管反流。
反流性食管炎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类型,是胃食管反流导致食管黏膜发生糜烂、溃疡等炎性改变的疾病。其发生与胃食管反流持续刺激食管黏膜有关,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因多种因素导致反流性食管炎发生;性别上无明显严格差异,但某些生活方式因素可能在不同性别中分布不同,进而影响发病风险。
症状表现方面
胃食管反流主要症状有烧心、反酸,部分人可能有胸骨后不适等。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表现有所差异,婴儿期胃食管反流可能表现为吐奶、喂养困难、易激惹等;成年人则多以典型的烧心、反酸为主要表现,部分人可能伴有上腹部不适等。
反流性食管炎除了有烧心、反酸症状外,还可能出现胸骨后疼痛,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等部位,类似心绞痛;严重时可能出现吞咽困难等症状。对于儿童反流性食管炎,可能表现为拒食、生长发育迟缓等;成年人则更易出现上述典型的食管局部受刺激后的症状。
发病机制方面
胃食管反流的发生主要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食管清除作用降低、胃排空延迟等因素有关。食管下括约肌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的重要结构,其功能障碍会导致反流发生;不同年龄人群食管下括约肌功能状态不同,婴儿食管下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易出现反流;成年人则可能因肥胖、妊娠等因素影响食管下括约肌功能。
反流性食管炎是在胃食管反流基础上,反流物长期刺激食管黏膜,导致食管黏膜防御机制被破坏,从而引起食管黏膜的炎性改变。年龄较大的人群可能因食管黏膜修复能力相对减弱等因素,更易在胃食管反流基础上发展为反流性食管炎;有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其食管黏膜防御机制更易受损,增加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风险。
诊断方面
胃食管反流的诊断可通过症状初步判断,还可借助24小时食管pH监测等检查。对于婴儿胃食管反流,可能需要结合临床表现、食管钡餐等检查;成年人则常用食管pH监测、食管阻抗监测等。不同年龄人群选择的检查方法会考虑其耐受性等因素,婴儿可能更适合相对无创且对其影响小的检查方式。
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除了症状、胃镜检查是诊断反流性食管炎的金标准,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病变情况,如有无糜烂、溃疡等。对于儿童反流性食管炎,胃镜检查需要谨慎操作,充分考虑儿童的耐受性和安全因素;成年人胃镜检查相对更常规,但也需根据个体情况评估风险。
治疗方面
胃食管反流的治疗首先考虑生活方式调整,如婴儿期要注意喂养姿势,避免过度喂养等;成年人则需注意避免睡前吃东西、抬高床头等。对于生理性胃食管反流的婴儿,随着生长发育多可自行缓解,一般以非药物干预为主;病理性胃食管反流则可能需要药物治疗等。
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除了生活方式调整外,还需要使用药物治疗,如质子泵抑制剂等抑制胃酸分泌。儿童反流性食管炎的药物治疗需谨慎选择,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可能有影响的药物;成年人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等。
总之,胃食管反流是一种现象,反流性食管炎是胃食管反流导致食管黏膜出现炎症改变的疾病,反流性食管炎是胃食管反流较为严重的一种情况,但两者有密切联系,胃食管反流是反流性食管炎的前提,反流性食管炎是胃食管反流的一种并发症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