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低血糖是新生儿期常见代谢紊乱,全血血糖<2.2mmol/L为临界值,极低出生体重儿临界值<1.1mmol/L,有高危因素新生儿应尽早监测血糖,复查结合临床表现诊断,早产儿、小于胎龄儿、母亲有糖尿病史的新生儿需特殊注意血糖监测、护理和喂养等以降低低血糖风险。
新生儿低血糖是新生儿期常见代谢紊乱,全血血糖<2.2mmol/L为临界值,极低出生体重儿临界值<1.1mmol/L,有高危因素新生儿应尽早监测血糖,复查结合临床表现诊断,早产儿、小于胎龄儿、母亲有糖尿病史的新生儿需特殊注意血糖监测、护理和喂养等以降低低血糖风险
一、定义
新生儿低血糖是指新生儿全血血糖低于一定值的状态,是新生儿期常见代谢紊乱之一。
二、诊断标准
1.全血血糖临界值
目前多采用全血血糖<2.2mmol/L作为新生儿低血糖的临界值。这是基于大量临床研究发现,当新生儿全血血糖低于此值时,发生低血糖相关不良影响的风险明显增加。例如,多项针对不同胎龄、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队列研究表明,全血血糖在2.2mmol/L及以下时,新生儿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等表现的概率显著升高。
对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1500g)等特殊新生儿群体,其低血糖的诊断临界值可能会有所不同,一般认为全血血糖<1.1mmol/L可考虑为低血糖。这是因为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代谢调节能力更弱,较低的血糖水平就可能对其脑等重要器官造成损害,相关研究显示极低出生体重儿全血血糖低于1.1mmol/L时,脑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糖在正常范围的极低出生体重儿。
2.诊断流程
首先对有低血糖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进行血糖监测。常见的低血糖高危因素包括早产儿、小于胎龄儿、母亲有糖尿病史、新生儿窒息、感染、寒冷损伤等。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进行血糖检测,一般在出生后1小时内开始监测,然后根据情况间隔一定时间重复监测。例如,对于早产儿,可能需要更频繁地监测血糖,如出生后1小时、3小时、6小时、12小时等多次监测血糖。
当血糖监测结果低于临界值时,需要进一步明确是否为持续性低血糖等情况。如果一次血糖检测低于临界值,需要复查血糖以确认。同时,还需要结合新生儿的临床表现,如是否有嗜睡、喂养困难、呼吸暂停、震颤等低血糖相关表现来综合判断。如果新生儿有低血糖相关临床表现且血糖低于临界值,基本可诊断为新生儿低血糖;如果仅有血糖低于临界值但无明显临床表现,也需要密切观察并进一步评估是否存在持续低血糖等问题。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早产儿
早产儿由于其肝脏糖原储备少、糖异生酶活性低等原因,更容易发生低血糖。在血糖监测方面,需要更加频繁和密切。建议出生后立即检测血糖,然后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持续监测。例如,出生后1小时内检测,之后每1-2小时检测一次,直到血糖稳定在正常范围且持续一定时间。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保暖,因为寒冷会增加早产儿的能量消耗,从而加重低血糖风险。同时,喂养方面要根据早产儿的耐受情况尽早开始合理喂养,以提供足够的能量来源,降低低血糖发生的可能性。
2.小于胎龄儿
小于胎龄儿的代谢调节功能相对不完善,发生低血糖的风险较高。同样需要加强血糖监测,出生后尽早检测血糖并持续监测。在喂养上,要确保足够的热量摄入,可能需要根据其消化吸收能力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如母乳喂养或特殊的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等,以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并且要密切观察小于胎龄儿的一般状况,如精神反应、体温等,因为低血糖可能会影响其多器官功能,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有助于保障小于胎龄儿的健康。
3.母亲有糖尿病史的新生儿
母亲有糖尿病史的新生儿,由于在宫内处于高血糖环境,出生后脱离了高血糖环境,胰岛素分泌相对过多,容易发生低血糖。这类新生儿出生后要尽早监测血糖,通常在出生后1小时内开始检测,并且要密切关注血糖变化。喂养上要及时进行,因为及时喂养可以刺激新生儿的血糖调节机制,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同时,要注意观察新生儿是否出现低血糖相关的临床表现,如呼吸暂停、肌张力低下等,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