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需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功能学检查多方面进行。病史采集考虑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既往病史;体格检查重点是腹部触诊;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检查、粪便常规及隐血试验;影像学检查有腹部超声、胃镜、结肠镜;功能学检查包含胃电图、肠道传输试验、呼气试验等,各检查从不同方面辅助鉴别功能性胃肠病与器质性病变。
一、病史采集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功能性胃肠病表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更多表现为腹痛、呕吐、食欲不振等,而成人可能以反酸、烧心、排便习惯改变等为主。例如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与饮食不规律、喂养不当等有关,而成人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与精神压力、饮食结构等关系更密切。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特异性性别差异,但某些功能性胃肠病在不同性别中的发生率或表现可能略有不同,比如肠易激综合征在女性中的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但无绝对特异性。
生活方式:了解患者的饮食情况,包括饮食规律、食物种类、是否有暴饮暴食、辛辣油腻食物摄入情况等。例如长期高油高脂饮食可能增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风险。还要询问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如是否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状态,因为精神心理因素与功能性胃肠病关系密切,长期精神压力大可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另外,运动情况也很重要,缺乏运动可能影响胃肠蠕动,导致功能性便秘等问题。
病史:详细询问患者既往病史,是否有消化系统疾病史,如胃炎、胃溃疡、胆囊炎等,这些疾病可能会影响胃肠功能,增加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生几率。还要询问是否有腹部手术史,腹部手术可能导致胃肠粘连等情况,进而引发胃肠功能紊乱。
二、体格检查
一般进行全面的腹部体格检查,包括腹部触诊,了解腹部是否有压痛、反跳痛、包块等情况。一般功能性胃肠病患者腹部触诊多无明显阳性体征,但需与器质性病变相鉴别,如触诊发现腹部固定压痛、包块等,则需进一步排查器质性疾病。
三、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一般功能性胃肠病患者血常规无明显异常,但如果合并感染等情况可能会有白细胞计数升高等表现。例如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时,血常规可能无特异性改变,但幽门螺杆菌检测可能为阳性。
生化检查:包括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检查。通过生化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肝肾功能是否正常,血糖血脂水平是否在正常范围,排除肝肾功能异常、糖尿病等可能影响胃肠功能的全身性疾病。例如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胃肠自主神经病变,导致胃肠功能紊乱,通过生化检查发现血糖异常有助于鉴别。
粪便常规及隐血试验:了解粪便的性状、有无红细胞、白细胞及隐血情况。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粪便常规一般无明显异常,但隐血试验阴性可排除消化道出血等器质性疾病。
四、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以观察腹部脏器的形态、结构,如肝脏、胆囊、胰腺、脾脏、肾脏等情况,排除肝胆胰肾等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胃肠功能异常。例如胆囊炎可能引起右上腹疼痛,通过腹部超声可以发现胆囊壁增厚、结石等情况,从而与功能性胃肠病鉴别。
胃镜检查:对于有上腹痛、反酸、烧心等上消化道症状的患者,胃镜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方法。胃镜可以直接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情况,明确是否有食管炎、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器质性病变。如果胃镜检查未见明显器质性病变,则考虑功能性消化不良等上消化道功能性胃肠病。
结肠镜检查:对于有下腹痛、腹泻、便秘、便血等下消化道症状的患者,结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结肠黏膜情况,排除结肠炎、结肠息肉、结肠癌等器质性病变。若结肠镜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则需考虑肠易激综合征等下消化道功能性胃肠病。
五、功能学检查
胃电图:用于检测胃电活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可能存在胃电节律异常等情况,但胃电图特异性不高,可作为辅助诊断手段。
肠道传输试验:对于便秘患者,肠道传输试验可以了解肠道的传输功能,判断是慢传输型便秘还是出口梗阻型便秘等,有助于鉴别功能性便秘与器质性便秘。
呼气试验:如幽门螺杆菌呼气试验,用于检测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等多种胃肠疾病相关,是功能性胃肠病诊断中需要排查的重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