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度脂肪肝有临床症状表现如乏力、右上腹隐痛等但非特异;实验室检查有肝功能中转氨酶等轻度升高、血脂中甘油三酯等常升高;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见肝脏回声等改变、CT示肝脏密度改变、MRI及MRS可辅助诊断;不同人群如肥胖、饮酒、糖尿病患者有各自特点及判断时需结合相应情况。
一、临床症状表现
中度脂肪肝患者可能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比如乏力,这在很多慢性肝病患者中都较为常见,可能是因为肝脏代谢功能异常,能量代谢受到影响,导致身体容易疲倦;还可能有右上腹隐痛或不适,这是由于肝脏肿大,牵拉肝包膜引起的,但这些症状都不具有特异性,不能仅依靠症状来判断中度脂肪肝。
二、实验室检查指标
1.肝功能检查
血清转氨酶可能会轻度升高,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一般在正常上限的2-5倍左右。这是因为脂肪肝导致肝细胞损伤,细胞膜通透性增加,酶释放到血液中。但需要注意排除其他引起转氨酶升高的疾病,如病毒性肝炎等。
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γ-GT)也可能轻度升高,尤其是在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更为明显,不过也需要结合其他情况综合判断。
2.血脂检查
中度脂肪肝患者常伴有血脂异常,尤其是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可能会升高。研究表明,约半数以上的脂肪肝患者存在血脂紊乱,这是因为肝脏脂肪代谢紊乱,导致血脂在体内堆积。例如,有研究发现,脂肪肝患者中甘油三酯水平升高的比例较高,当甘油三酯水平持续升高时,提示肝脏脂肪沉积可能处于较严重的中度阶段。
三、影像学检查
1.腹部B超检查
肝脏回声改变:肝脏实质回声增强,前场回声增强,后场回声衰减,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这是因为脂肪在肝脏内堆积,改变了肝脏的声学特性。通过B超检查可以初步筛查脂肪肝,并且能大致判断脂肪肝的程度。一般来说,当B超显示肝脏实质回声前场增强、后场衰减,肝内血管纹理显示不清时,多提示中度脂肪肝。
肝脏大小:部分中度脂肪肝患者肝脏体积可能会轻度增大,这是由于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使肝脏体积膨胀。
2.CT检查
肝脏密度改变:肝脏CT平扫时,肝脏密度低于脾脏或肾脏密度。正常肝脏CT值与脾脏CT值之比大于1,当这个比值小于1时,提示有脂肪肝,中度脂肪肝时肝脏CT值与脾脏CT值之比一般在0.7-0.9之间。CT检查对于脂肪肝的诊断准确性较高,尤其是对于肥胖、体型较胖难以进行B超检查的患者,CT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肝脏的脂肪浸润情况。
3.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波谱分析(MRS)
MRI表现:肝脏在T1加权像上信号强度减低,T2加权像上信号强度变化不明显。MRS可以通过检测肝脏内化学成分的变化来评估脂肪含量,对于中度脂肪肝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定量分析肝脏脂肪含量,当肝脏脂肪含量在10%-30%时,可诊断为中度脂肪肝。
四、不同人群特点
1.肥胖人群
肥胖是中度脂肪肝的常见危险因素,肥胖人群由于体内脂肪堆积过多,更容易导致肝脏脂肪代谢紊乱。在判断肥胖人群是否为中度脂肪肝时,除了上述检查外,还需要密切关注体重指数(BMI),BMI在28-32kg/m2之间的肥胖人群,发生中度脂肪肝的风险较高,通过影像学检查等手段更要严格评估肝脏脂肪情况。
2.饮酒人群
长期饮酒的人群也是中度脂肪肝的高发人群,酒精会损伤肝细胞的线粒体,影响脂肪酸的氧化代谢,导致脂肪在肝脏内堆积。对于饮酒人群,在判断中度脂肪肝时,除了常规检查外,要详细询问饮酒量和饮酒时间,一般每日饮酒量超过一定标准(如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超过40g,女性超过20g,持续5年以上),就容易引发脂肪肝,此时通过肝功能、影像学等检查来判断中度脂肪肝的情况。
3.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抵抗,血糖不能被有效利用,身体会动员脂肪分解,游离脂肪酸释放增加,过多的游离脂肪酸运输到肝脏后,超出肝脏的代谢能力,就会在肝脏内堆积形成脂肪肝。糖尿病患者判断中度脂肪肝时,除了关注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外,还要结合肝脏相关检查,因为糖尿病患者发生脂肪肝的概率较高,且病情可能进展较快,需要更密切地监测肝脏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