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纤维化可由多种因素引发,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病毒感染,长期大量饮酒等酒精因素,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血色病等代谢性因素,长期服用某些药物或接触有毒物质等药物或毒物损伤,以及遗传性疾病等遗传因素;不同年龄人群引发因素有差异,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和有相关病史人群发病风险不同。
丙型肝炎病毒(HCV):HCV感染后,病毒直接作用于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的炎症、坏死等病理改变,同时激活肝星状细胞,使其活化并大量分泌胶原等细胞外基质成分,导致肝纤维化的形成。研究表明,约50%-80%的HCV感染者会逐渐发展为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
酒精因素
长期大量饮酒是引发肝纤维化的重要原因。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乙醇代谢产物乙醛对肝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可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同时刺激肝星状细胞活化,促进胶原合成增加,降解减少,从而引起肝内纤维组织沉积,导致肝纤维化。一般来说,每日饮酒量超过40g,持续5年以上,就可能引发酒精性肝纤维化。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肝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的肝细胞,导致肝细胞反复受损,引发炎症反应,促使肝内纤维组织增生。患者体内会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持续的免疫炎症损伤会逐渐进展为肝纤维化。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主要是机体的免疫反应攻击胆管上皮细胞,导致胆管破坏、胆汁淤积,进而引起肝脏的炎症和纤维化。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抗线粒体抗体等自身抗体,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肝内胆小管进行性损伤,纤维组织增生形成肝纤维化。
代谢性因素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等类型。由于肥胖、胰岛素抵抗等因素,导致脂肪在肝脏过度沉积,引起肝细胞的炎症反应,激活肝星状细胞,使得肝内脂肪性炎症刺激纤维组织增生,逐渐发展为肝纤维化。尤其是合并胰岛素抵抗的患者,肝纤维化进展风险更高。
血色病:这是一种铁代谢紊乱性疾病,机体铁过载,过多的铁沉积在肝脏,会引起肝细胞损伤、炎症反应,进而刺激肝星状细胞活化,导致肝纤维化。患者往往有铁代谢相关基因的异常,肠道对铁的吸收增加,使得体内铁储存过多。
药物或毒物损伤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长期服用抗结核药物异烟肼、抗肿瘤药物甲氨蝶呤等,这些药物可能直接损伤肝细胞,或者通过引起免疫反应等机制导致肝脏炎症,促使肝纤维化形成。例如,长期服用甲氨蝶呤的患者,约有10%-15%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
接触有毒物质:长期接触四氯化碳、黄曲霉毒素等毒物,这些毒物会损伤肝细胞,引起肝脏的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激活肝星状细胞,导致纤维组织增生,引发肝纤维化。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强致癌、致肝损伤的物质,在霉变的粮食中较为常见,长期接触会对肝脏造成慢性损伤。
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性疾病也可能导致肝纤维化。例如,遗传性血色病是由于铁代谢相关基因异常导致的铁过载性疾病;威尔逊病是一种铜代谢障碍性疾病,铜在肝脏等组织沉积,引起肝细胞损伤和纤维化。这些遗传性疾病都有一定的遗传背景,基因缺陷导致机体对物质代谢的调控异常,从而引发肝脏的病理改变和肝纤维化。
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肝纤维化的引发因素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时期的肝纤维化相对较少见,多与先天性代谢性疾病、遗传因素等有关;中青年人群中,病毒感染、酒精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较为常见;老年人则可能因多种慢性疾病共存,如同时患有病毒性肝炎、代谢性疾病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发肝纤维化。在性别方面,一般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如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等,可能使女性在这些疾病相关的肝纤维化发病风险上略有不同。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大量饮酒的男性更容易因酒精性肝病引发肝纤维化;而肥胖、缺乏运动的人群,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容易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导致肝纤维化。有相关病史的人群,如既往有病毒性肝炎感染史、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等,其发生肝纤维化的风险会显著增加,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和预防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