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在定义、发病部位、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胃镜表现、并发症及风险、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十二指肠溃疡多在十二指肠球部,由胃酸-胃蛋白酶侵袭增强等致,表现为空腹痛等;胃溃疡在胃内壁,因胃黏膜防御修复功能降低等致,多为餐后痛等。胃镜下表现不同,并发症及风险有别,特殊人群情况各异。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十二指肠溃疡:是指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的溃疡,多由幽门螺杆菌(Hp)感染等因素引起,发病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起始段。
胃溃疡:是发生在胃内壁的溃疡,常见病因同样包括Hp感染等,发病部位主要在胃的各个部位,如胃窦、胃角等。
二、发病机制差异
十二指肠溃疡:主要是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袭作用增强,十二指肠球部相对胃来说酸负荷较高,当Hp感染等导致十二指肠黏膜防御机制削弱时,容易发生溃疡。研究表明,约90%以上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存在Hp感染。
胃溃疡:更多是胃黏膜防御和修复功能降低,胃黏膜的保护因素如黏液-碳酸氢盐屏障、黏膜血流等受到影响,使得胃黏膜容易被胃酸和胃蛋白酶侵蚀而形成溃疡,Hp感染在胃溃疡患者中的检出率约为70%-80%。
三、临床表现区别
疼痛特点
十二指肠溃疡:多表现为空腹痛,疼痛特点为餐前痛,疼痛规律常为“疼痛-进食-缓解”。一般在进食后1-3小时开始出现上腹痛,如果不进食则持续至下次进餐,进食后疼痛可缓解。部分患者会在午夜出现疼痛,称为“午夜痛”,这与夜间胃酸分泌高峰有关。例如,一位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可能在上午10点左右出现上腹部隐痛,进食早餐后疼痛缓解,到下午3点左右又出现疼痛,进食后缓解。
胃溃疡:疼痛多为餐后痛,疼痛规律为“进食-疼痛-缓解”。一般在进食后0.5-1小时开始出现上腹痛,1-2小时后逐渐缓解,下次进餐前疼痛缓解。比如,患者进餐后半小时出现上腹部胀痛,持续1-2小时后逐渐减轻,直到下一顿饭前进食前疼痛基本消失。
其他症状
十二指肠溃疡:可能伴有反酸、嗳气等症状,部分患者因疼痛影响进食,可能出现体重减轻。
胃溃疡:除了上腹痛、反酸、嗳气外,可能会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由于疼痛与进食的关系,患者可能会因担心疼痛而减少进食,导致体重下降,但相对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体重减轻的程度可能有所不同。
四、胃镜表现不同
十二指肠溃疡:胃镜下可见十二指肠球部有圆形或椭圆形的溃疡病灶,溃疡边缘整齐,底部覆盖有白色或黄白色苔膜,周围黏膜充血、水肿。
胃溃疡:胃镜下胃溃疡病灶形态多样,可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溃疡边缘整齐,底部苔膜干净,周围黏膜充血、水肿,有时可见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
五、并发症及风险差异
十二指肠溃疡:常见并发症有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等。出血时可表现为呕血、黑便等;穿孔时会出现突发的剧烈腹痛,呈刀割样,迅速蔓延至全腹;幽门梗阻时会有呕吐宿食等表现。相对胃溃疡来说,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癌变的风险较低。
胃溃疡:并发症同样包括出血、穿孔、幽门梗阻,而且胃溃疡有一定的癌变风险,尤其是长期不愈合、年龄较大(如50岁以上)、溃疡较大且形态不规则的胃溃疡患者,癌变风险相对较高。例如,一位60岁以上的胃溃疡患者,溃疡直径大于2cm,形态不规则,经过正规治疗后溃疡仍不愈合,就需要高度警惕癌变可能。
六、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十二指肠溃疡相对较少见,若发生多与Hp感染、不良饮食习惯等有关。儿童患者疼痛表现可能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腹部不适、恶心等,需要注意与消化不良等疾病鉴别。在诊断时,胃镜检查是重要手段,但要考虑儿童的耐受性。
老年人:老年人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疼痛不明显,容易出现并发症。老年人Hp感染率也较高,而且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减退,在治疗时要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对于胃溃疡的老年人,更要密切监测癌变情况,因为老年人癌变风险相对更高。
女性:在Hp感染率上,男女无明显差异,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女性在孕期或更年期等,可能会影响胃黏膜的状态,从而影响溃疡的发生和发展。例如,孕期女性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可能会使胃黏膜防御功能改变,增加溃疡发生的风险;更年期女性内分泌紊乱,也可能对胃黏膜的修复等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