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息肉是慢性宫颈炎表现之一,已婚妇女多见,由宫颈黏膜过度增生且子宫有排除异物倾向致增生黏膜向宫颈外口突出形成。病因有慢性炎症长期刺激、内分泌紊乱、病原体感染。临床表现有阴道出血、白带异常、阴道肿物脱出。诊断靠妇科检查、宫颈刮片示巴氏Ⅱ级、阴道镜检查。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要注意休息、定期复查、采取预防措施,不同人群患病情况有差异,特殊人群需谨慎处理。
宫颈息肉是慢性宫颈炎表现的一种,在已婚妇女中比较多见。它是由于宫颈黏膜过度增生,加上子宫有排除异物的倾向,使增生的黏膜逐渐自基底部向宫颈外口突出而形成的息肉样改变。
病因
慢性炎症长期刺激:长期的慢性炎症会促使宫颈黏膜过度增生,同时,子宫有排除异物的功能,使得增生的黏膜逐渐向宫颈外口突出形成息肉。例如,女性如果患有阴道炎、宫颈炎等妇科炎症,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炎症长期刺激宫颈就可能引发宫颈息肉。
内分泌紊乱:雌激素水平过高可能与宫颈息肉的发生有关。雌激素可促进阴道、子宫、输卵管和卵巢本身的发育,同时子宫内膜增生而产生月经。过高的雌激素水平会导致宫颈黏膜过度增生,增加宫颈息肉的发病风险。
病原体感染:通常由分娩、流产、产褥期感染、手术操作或机械刺激、性交损伤子宫颈,病原体侵入而引起感染导致。常见的病原体有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厌氧菌等。
临床表现
阴道出血:主要表现为少量点滴出血、鲜红色,或在性生活后少量出血,有时被误认为是“回经”,少数人的出血量可与月经相似。还可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
白带异常:部分患者平时可有黄色白带,多数有异味,或白带中带有血丝。
肿物从阴道脱出:未婚的患者多表现为阴道口有肿物脱出。
诊断方法
妇科检查:医生通过妇科检查可发现宫颈外口有单个或多个带蒂肿物,呈鲜红色,质软,易出血,蒂宽窄不一,根部可附着在宫颈外口,也可在宫颈管内。
宫颈刮片示巴氏Ⅱ级:宫颈巴式涂片是过去的检查宫颈息肉的方法,一级是完全正常,二级是有异常,可能是炎症,也可能是早期宫颈癌前病变。还需进一步检查明确,最佳方法就是TCT超薄细胞检测,其不但能发现宫颈息肉前低度病变及早期癌,还能准确对滴虫、霉菌、细菌、人乳头瘤病毒及疱疹病毒感染进行诊断。
阴道镜检查:阴道镜下可见息肉中心为一纤维结缔组织形成的纵轴,其中血管多而密集,外有宫颈固有的组织,包括腺体与间质,表面为宫颈黏膜覆盖,组织成分和结构基本上与正常宫颈组织相同,此为典型的息肉组织相。作阴道镜检查时,可见息肉呈鲜红色,有一定光泽,单发者有一较细的蒂,多发者呈簇状,基底较宽,蒂较短。
治疗与注意事项
治疗:宫颈息肉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只要将息肉的根部完全切除,隔天之后就不会再出血。当息肉较大或合并严重的宫颈管炎时,还需考虑子宫部分切除或全切除。
注意事项
术后恢复:患者在术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短期内禁止性生活和盆浴,防止感染。一般术后会有少量阴道出血,若出血较多或出现腹痛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定期复查:因为宫颈息肉有复发的可能,所以患者术后要定期复查,一般建议每3-6个月复查一次。
预防措施:平时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积极防治阴道炎和宫颈炎等妇科炎症。同时,要注意性生活卫生,避免多个性伴侣等不良性生活习惯。另外,内分泌紊乱的女性要注意调节内分泌,保持激素水平平衡,可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方式来调节。对于有妇科炎症的女性,要及时、规范地进行治疗,防止炎症长期刺激引发宫颈息肉等病变。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宫颈息肉的发生和发展上可能存在差异。例如,育龄期女性由于激素水平相对活跃,且可能有妊娠、分娩等情况,更容易受到炎症等因素影响而发生宫颈息肉;老年女性如果有内分泌紊乱或长期慢性炎症刺激也可能患病。有妇科炎症病史的女性患宫颈息肉的风险相对较高,而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熬夜、吸烟、酗酒等可能会影响身体的免疫力,间接增加宫颈息肉的发病几率。特殊人群如孕妇,发现宫颈息肉后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谨慎处理,因为手术可能会对妊娠产生影响,需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对胎儿的影响;对于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手术前需要对身体状况进行更全面的评估,以确保手术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