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胃炎是胆汁等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致胃黏膜病变的疾病,发病与幽门括约肌功能障碍、十二指肠逆蠕动增加、胃排空延迟等有关,有消化不良、胆汁反流等表现,受年龄、生活方式、手术、疾病等因素影响,可通过胃镜等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调整生活方式等)和药物治疗(用胃黏膜保护剂、促胃肠动力药等,特殊人群用药需谨慎)。
发病机制
幽门括约肌功能障碍:正常的幽门括约肌能够控制胃内容物向十二指肠的单向流动。当幽门括约肌松弛时,十二指肠内的胆汁、胰液等就容易反流至胃。例如,一些胃部手术可能会损伤幽门括约肌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其功能障碍,从而引发反流性胃炎。
十二指肠逆蠕动增加:十二指肠出现逆蠕动时,会使十二指肠内容物更容易反流进入胃。如患有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时,可能影响十二指肠的正常蠕动节律,导致逆蠕动增加,进而诱发反流性胃炎。
胃排空延迟:胃排空速度减慢时,胃内的食物和十二指肠内容物停留时间延长,增加了反流的机会。老年人胃肠蠕动功能相对较弱,胃排空延迟的情况较为常见,因此老年人患反流性胃炎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如暴饮暴食、进食过多油腻食物等,也可能导致胃排空延迟,增加反流性胃炎的发病风险。
临床表现
消化不良症状:患者常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隐痛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嗳气、恶心、呕吐等表现。比如,进食后可能会感觉上腹部饱胀感明显,而且这种饱胀感持续时间较长,影响患者的食欲。
胆汁反流相关表现:呕吐物中可能含有胆汁,尤其是在呕吐较为剧烈时,呕吐物可呈现出黄绿色。有些患者会感觉口腔内有苦味,这是因为反流的胆汁刺激口腔所致。
危险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胃肠道的功能逐渐衰退,幽门括约肌功能可能出现退化,胃排空速度减慢,老年人发生反流性胃炎的几率相对较高。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的人,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都会对胃黏膜和胃肠道的正常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增加反流性胃炎的发病风险。此外,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也可能通过影响胃肠道的神经调节,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引发反流性胃炎。
手术因素:如胃大部切除术、胆囊切除术等腹部手术,可能会改变胃肠道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破坏幽门的正常功能,从而容易引发反流性胃炎。例如,胃大部切除术后,失去了幽门的正常控制作用,十二指肠内容物更容易反流至胃内。
疾病因素:患有十二指肠溃疡、胆道疾病(如胆囊炎、胆结石等)的患者,由于疾病影响了十二指肠和胆道的正常功能,容易出现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进而增加反流性胃炎的发病风险。
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胃镜是诊断反流性胃炎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看到胃黏膜是否有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病变,还能观察到是否有胆汁反流的现象。例如,可以看到胃内有黄绿色的胆汁反流,胃黏膜呈现出红斑、糜烂等改变。
24小时食管pH监测:虽然主要用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但对于部分伴有反流性胃炎的患者,也可以了解食管内的pH变化情况,间接反映是否存在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进而影响胃的情况。
胆汁反流监测:通过特定的检测方法监测胆汁在胃内的反流情况,如利用胆红素监测仪等设备,检测胃液中的胆红素水平来判断是否存在胆汁反流。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生活方式调整非常重要。患者应注意少食多餐,避免进食过饱,尤其在晚餐时不宜吃得过饱,以免夜间平卧时更容易发生反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会刺激胃黏膜,加重反流性胃炎的症状。同时,应避免餐后立即平卧,可适当进行散步等轻度活动,有助于促进胃排空,减少反流。对于肥胖患者,应适当减轻体重,因为肥胖会增加腹内压,容易导致反流。
药物治疗:可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例如,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它可以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减轻胆汁等对胃黏膜的刺激和损伤;还可以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促进胃的排空,减少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胃内。但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在使用药物时需要更加谨慎,要考虑到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减退等因素,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儿童患者则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等,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胃肠道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