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是胃肠黏膜急性炎症,由饮食不当、感染等引起,有腹痛、腹泻等表现,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一般治疗包括休息、调整饮食、补充水和电解质,药物治疗有止泻、止吐、抗感染等,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预防要注意饮食卫生、个人卫生、避免腹部受凉、合理饮食。
一、定义
急性肠胃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通常由饮食不当、感染等因素引起,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常见的有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例如轮状病毒感染多见于婴幼儿,常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在秋冬季节易流行。诺如病毒则可在人群密集场所如学校、幼儿园等引起暴发流行。
细菌感染:如沙门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沙门菌感染可能与食用被污染的肉类、蛋类等有关;大肠埃希菌感染可因食用不洁食物或水源污染导致。
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原虫、贾第虫等,多因食用被寄生虫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
2.饮食因素
食用了变质、被污染的食物,如过期的牛奶、霉变的食物等。
摄入过多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对胃肠黏膜产生刺激,引发炎症反应。
暴饮暴食,导致胃肠负担过重,胃肠功能紊乱,从而诱发急性肠胃炎。
3.其他因素
腹部受凉,可引起胃肠蠕动加快,导致腹泻等症状。
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能损伤胃肠黏膜,引发急性肠胃炎。
三、临床表现
1.腹痛:多表现为上腹部、脐周等部位的疼痛,疼痛性质可为隐痛、胀痛、绞痛等。
2.腹泻:排便次数增多,粪便可为稀水样、糊状,严重者可出现大量水样便。
3.恶心、呕吐: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严重时出现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
4.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若失水严重,还可出现口渴、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等脱水表现。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的饮食情况、发病前是否接触过感染源等病史。
2.体格检查:可能发现腹部压痛等体征,但一般无特异性。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能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降低。
粪便常规:可观察粪便中有无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卵等,有助于判断病因。
病原学检查:如粪便病毒检测、细菌培养等,可明确感染的病原体。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应注意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身体恢复。
饮食调整:急性期应暂禁食或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稀粥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待病情好转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口服补液盐可用于轻、中度脱水的患者,以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对于严重脱水的患者,需通过静脉补液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2.药物治疗
止泻药物:如蒙脱石散等,可吸附肠道内的毒素和病菌,起到止泻作用。
止吐药物:对于呕吐严重的患者,可使用甲氧氯普胺等止吐药物。
抗感染药物:如为细菌感染,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诺氟沙星等,但需注意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的用药禁忌;病毒感染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由于婴幼儿胃肠功能较弱,急性肠胃炎时更容易出现脱水等严重并发症。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在喂养方面,可继续母乳喂养,若为人工喂养,可适当稀释奶粉,并少量多次喂养。
2.老年人: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且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等。急性肠胃炎时要注意预防水电解质紊乱和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在治疗过程中,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对胃肠黏膜刺激大的药物。
3.孕妇:孕妇患急性肠胃炎时,用药需特别谨慎,以免影响胎儿。应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饮食等,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进行治疗。
七、预防措施
1.注意饮食卫生:
购买新鲜的食物,避免食用变质、过期的食品。
生熟食物分开处理,防止交叉污染。
水果要洗净、去皮后食用,肉类、蛋类等要煮熟煮透。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等。
保持生活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
3.避免腹部受凉: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尤其是夜间睡眠时要盖好被子,避免腹部着凉。
4.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