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是胃肠黏膜急性炎症,由感染(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和非感染(饮食不当、药物副作用、应激等)因素引起,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等表现,儿童和老年人表现有特点,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预防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腹部着凉、加强锻炼、谨慎用药。
一、定义
急性肠胃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通常因进食不洁、生冷或刺激性食物等引起,多由病毒、细菌及其毒素感染所致,如常见的诺如病毒、沙门菌等感染。
二、病因
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是婴幼儿急性肠胃炎的常见病原体之一,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可在托幼机构等人群密集场所引起暴发流行;诺如病毒也是引起急性肠胃炎的重要病毒,全年均可发生感染,感染后潜伏期短,起病急。
细菌感染:沙门菌属、大肠埃希菌等细菌感染较为常见,食用被细菌污染的食物是主要感染途径,如未煮熟的肉类、被污染的蔬菜等。
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原虫、贾第鞭毛虫等感染也可导致急性肠胃炎,但相对较少见。
非感染因素:
饮食不当:大量饮酒、食用过于辛辣刺激的食物、进食过多生冷食物等,均可刺激胃肠黏膜,引起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反应。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抗生素等,可能会损伤胃肠黏膜,诱发急性肠胃炎。
应激因素: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等应激状态下,机体的应激反应可能会影响胃肠黏膜的血液供应和屏障功能,导致急性肠胃炎发生。
三、临床表现
症状:
腹痛:多表现为上腹部、脐周等部位的疼痛,疼痛性质可为隐痛、胀痛、绞痛等。
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水样便等,每天数次至十余次不等。
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
发热:病情较重时可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8℃-39℃甚至更高。
其他: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如口渴、皮肤弹性差、尿量减少、头晕、乏力等;婴幼儿患者还可能出现精神萎靡、哭闹不安等情况。
不同人群表现特点:
儿童:婴幼儿急性肠胃炎时腹泻症状往往较明显,容易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因为儿童的体液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丢失相同量的体液时,发生脱水的风险比成人更高。例如,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儿急性肠胃炎,常表现为频繁的水样便,若不及时补液治疗,很快会出现脱水症状。
老年人:老年人急性肠胃炎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发热、腹痛等症状可能较轻,但容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和意识障碍等情况。这是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对脱水等并发症的耐受能力下降,而且感知觉相对迟钝,对疾病的反应不如年轻人敏感。
四、诊断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饮食史,近期是否食用过不洁食物、生冷食物等;有无感染接触史等。
体格检查:检查体温、腹部体征等,一般可有腹部轻压痛,肠鸣音亢进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
粪便常规:可见白细胞、红细胞等,若为细菌感染,粪便中可培养出致病菌。
病原学检查:通过检测粪便中的病毒抗原、细菌培养等方法明确病原体,有助于针对性治疗。
五、治疗与预防
治疗:
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应注意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身体恢复。
饮食调整:急性期应暂禁食或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稀粥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待病情好转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对于腹泻、呕吐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患者,可口服补液盐纠正脱水和电解质失衡;严重脱水者需静脉补液。
药物治疗:
止泻药物:如蒙脱石散等,可吸附肠道内的毒素和病菌,保护胃肠黏膜,起到止泻作用。但需注意,儿童使用时应根据年龄和体重合理使用。
止吐药物:如多潘立酮等,可缓解恶心、呕吐症状,但婴幼儿应谨慎使用止吐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的对症支持措施。
抗感染药物:如为细菌感染,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诺氟沙星等,但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应避免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等。
预防:
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变质、过期的食物,蔬菜水果要洗净,肉类等食物要煮熟煮透;提倡使用公筷公勺,避免交叉感染。
避免腹部着凉: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要注意腹部保暖,防止因腹部受凉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加强体育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谨慎用药:避免滥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对胃肠黏膜有刺激的药物,必须使用时可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