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由HAV引起,经粪-口传播,潜伏期15-45天,多数急性起病可康复,抗-HAVIgM助诊;乙肝由HBV引起,经血液、母婴、性及密切接触传播,潜伏期6周-6个月,类型多样,乙肝五项等助诊;丙肝由HCV引起,经血液、母婴、性及密切接触传播,潜伏期2-26周,多数症状隐匿,抗-HCV及丙肝病毒RNA助诊,三者在病原学、传播途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方面均有区分。
甲肝:由甲肝病毒(HAV)引起,HAV属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属。HAV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能耐受60℃1小时,室温下能存活1周,在贝壳类动物、污水、淡水、海水、泥土中能存活数月。
乙肝:由乙肝病毒(HBV)引起,HBV属嗜肝DNA病毒科。HBV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及一般浓度的消毒剂均能耐受,在37℃可存活7天,60℃可存活10小时,100℃加热10分钟可灭活。
丙肝:由丙肝病毒(HCV)引起,HCV属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HCV对有机溶剂敏感,10%氯仿可灭活病毒,在60℃条件下10小时、100℃5分钟可使HCV失去感染性。
传播途径方面
甲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被HAV污染的水源、食物可引起爆发流行;日常生活接触多为散发性发病。例如,在卫生条件较差、粪便管理不善的地区,儿童通过接触被甲肝患者粪便污染的物品而感染。
乙肝: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如输入被HBV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被HBV污染且消毒不彻底的注射器、针灸针等;母婴传播,即患有乙肝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或产后将HBV传给婴儿;性传播,与乙肝患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可能会感染乙肝。不同性别在性传播风险上无本质差异,但有多个性伴侣等高危性行为的人群感染风险更高;此外,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如共用牙刷、剃须刀等也可能传播乙肝,但相对较少见。
丙肝:主要经血液传播,如输入被HCV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被HCV污染且消毒不彻底的医疗器械等;母婴传播也可发生,但相对乙肝较少;性传播也是丙肝的传播途径之一,与丙肝患者发生无防护性接触有感染风险,同样不同性别在此风险上无本质差异,有高危性行为人群感染风险高;家庭内密切接触传播也有报道,比如在一些卫生条件差、家庭成员间有皮肤黏膜破损且共用生活用品的情况下可能传播,但概率较低。
临床特点方面
甲肝:潜伏期一般为15-45天,临床症状多样,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肝大及肝功能异常等表现,部分患者可有黄疸,表现为尿黄、皮肤巩膜黄染等。绝大多数患者可完全康复,不转为慢性,病死率极低。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感染甲肝,儿童感染甲肝后多为隐性感染,成人感染后临床症状相对明显。
乙肝:潜伏期较长,一般为6周-6个月。临床类型多样,包括急性乙肝、慢性乙肝等。急性乙肝部分患者可自愈,慢性乙肝患者病情迁延,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肝区不适等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感染乙肝,儿童感染乙肝后容易慢性化,而成人感染乙肝后多数可清除病毒。男性和女性在乙肝感染后的临床转归上无本质差异,但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患者感染乙肝后可能病情进展更迅速。
丙肝:潜伏期相对不固定,一般为2-26周。多数患者起病隐匿,临床症状相对较轻,很多患者感染丙肝后无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部分患者可发展为慢性丙肝,进而导致肝硬化、肝癌等。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感染丙肝,儿童感染丙肝后也容易慢性化,生活方式中经常接触血液制品或有高危性行为的人群感染丙肝风险高。
实验室检查方面
甲肝:血清学检查中抗-HAVIgM是诊断甲肝的重要指标,出现抗-HAVIgM阳性提示近期感染甲肝病毒。肝功能检查可见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升高,胆红素升高等。
乙肝:血清学检查即乙肝五项,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乙肝核心抗体(抗-HBc)。HBsAg阳性提示感染乙肝病毒;抗-HBs阳性表示对乙肝有免疫力,可能是接种乙肝疫苗后或既往感染乙肝康复后;HBeAg阳性提示乙肝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抗-HBe阳性表示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抗-HBc阳性提示既往感染或现症感染。肝功能检查同样可见ALT、AST等升高,胆红素升高等,还可通过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来判断乙肝病毒在体内的复制水平。
丙肝:血清学检查抗-HCV阳性提示感染丙肝病毒,但需进一步检测丙肝病毒RNA来确定病毒是否在复制。丙肝病毒RNA阳性表示病毒复制活跃,有传染性。肝功能检查也可出现ALT、AST升高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