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直肠炎是发生在乙状结肠和直肠部位的炎症性疾病,病因包括感染、免疫、环境、药物等因素,临床表现有肠道症状(腹泻、腹痛)和全身症状(发热、乏力),诊断方法有内镜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包括一般治疗(饮食调整、休息)和药物治疗。
一、病因
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如痢疾杆菌等感染,可引发肠道炎症反应。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容易因细菌感染导致乙状结肠直肠炎,而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也可能因细菌感染引发相关炎症。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饮食不卫生,食用被细菌污染的食物,会增加感染风险。
病毒感染:像肠道病毒等感染也可能累及乙状结肠和直肠。不同年龄人群感染病毒的概率有所不同,儿童接触外界环境相对广泛,感染肠道病毒的机会可能更多,而对于有基础病史,如免疫功能缺陷相关病史的人群,感染病毒后更易引发乙状结肠直肠炎。
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导致乙状结肠直肠炎,例如溃疡性结肠炎,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肠道黏膜,导致乙状结肠和直肠出现炎症反应。不同性别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具体到乙状结肠直肠炎,性别因素对免疫发病机制的影响相对不突出,主要还是自身免疫紊乱这一核心机制,而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可能更高。
其他因素
环境因素:长期处于污染环境中,或者饮食不均衡,长期食用过多刺激性食物等,都可能影响肠道健康,引发乙状结肠直肠炎。生活方式不规律,长期熬夜等也可能干扰肠道的正常功能,增加患病几率。对于儿童来说,不良的饮食习惯,如挑食、偏食,可能导致营养摄入不均衡,影响肠道黏膜的正常代谢,增加乙状结肠直肠炎风险;老年人如果生活环境较差,也可能因环境因素诱发该病。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损伤肠道黏膜,导致乙状结肠直肠炎,比如非甾体抗炎药等。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不同,儿童由于器官功能尚未发育成熟,使用某些药物时更易出现肠道黏膜损伤等副作用;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使用可能损伤肠道的药物时,发生乙状结肠直肠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二、临床表现
肠道症状
腹泻:可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性状改变,可为稀便、黏液便甚至脓血便。儿童腹泻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后果,需要特别关注,而老年人腹泻如果不及时处理,也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腹痛:多为下腹疼痛,疼痛程度和性质因人而异,有的表现为隐痛,有的可能是胀痛等。不同年龄人群对腹痛的感知和表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更难以准确描述腹痛情况,需要家长仔细观察;老年人可能因同时存在其他基础疾病,腹痛表现可能不典型。
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症状,儿童发热时需要密切监测体温,因为儿童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高热可能导致惊厥等不良后果;老年人发热可能提示炎症反应较强烈,需要及时评估病情。
乏力:患者会感觉身体虚弱、没有力气,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无论是儿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乏力都会对其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儿童可能表现为活动减少,老年人可能影响日常的自理能力等。
三、诊断方法
内镜检查
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乙状结肠和直肠黏膜的情况,看到黏膜是否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儿童进行内镜检查时需要在麻醉等特殊准备下进行,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耐受性和安全;老年人进行内镜检查需要评估心肺等基础功能,确保检查过程安全。
实验室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通过检查粪便中有无红细胞、白细胞、黏液等,帮助判断肠道炎症情况。不同年龄人群粪便常规的正常指标范围可能略有差异,儿童的粪便常规指标需要结合其年龄特点来判断,老年人如果有基础疾病,粪便常规可能会有一些特殊表现。
血液检查:如血常规可了解白细胞等炎症指标情况,C-反应蛋白等也可辅助判断炎症程度。儿童血常规指标在感染等情况下变化较为明显,老年人血常规指标异常可能提示炎症反应或其他潜在问题。
四、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
饮食调整:患者需要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儿童要保证营养均衡,选择适合儿童消化的食物;老年人要根据自身消化功能调整饮食,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同时避免加重肠道负担。
休息:充足的休息有助于身体恢复,儿童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老年人也需要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药物治疗:根据具体病因和病情可能使用相应药物,如感染性乙状结肠直肠炎如果是细菌感染可能会涉及抗菌药物,但儿童使用抗菌药物需要非常谨慎,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药物,老年人使用抗菌药物要考虑肝肾功能等情况。对于自身免疫性相关的乙状结肠直肠炎可能会使用免疫调节药物等,但都需要严格遵循医疗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