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与急性胃炎在病因、临床表现、胃镜及病理表现和治疗方面存在差异。慢性胃炎病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不良饮食习惯等,症状多样,胃镜及病理有相应表现,治疗针对病因、对症及生活方式调整;急性胃炎病因包括急性应激、药物、酒精等,症状轻重不一,胃镜可见相应改变,治疗需去除病因、对症及调整饮食等。
一、病因方面
慢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最主要的病因,约50%-80%的慢性胃炎患者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该菌可通过多种机制损伤胃黏膜,如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损害胃黏膜屏障等。
自身免疫因素,多见于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体内存在针对壁细胞或内因子的自身抗体,导致壁细胞总数减少、泌酸腺萎缩、胃酸分泌降低,内因子缺乏还会影响维生素B吸收,引起巨幼细胞贫血。
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长期酗酒、吸烟、喜食辛辣刺激、过热过冷食物等,可反复损伤胃黏膜,导致慢性胃炎。
十二指肠-胃反流,含有胆汁和胰液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可削弱胃黏膜屏障功能,使胃黏膜遭受消化酶的作用,引起炎症、糜烂、出血等改变。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功能逐渐减退,防御机制减弱,老年人更容易患慢性胃炎。
急性胃炎:
急性应激,如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败血症等,可引起胃黏膜糜烂、出血,发生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药物因素,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某些抗生素、抗肿瘤药等,可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层,抑制胃黏膜生理性前列腺素的合成,破坏黏膜屏障。
酒精,乙醇具有亲脂性和溶脂性,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出血。
创伤和物理因素,如过冷、过热的食物,过于粗糙的食物,误服强酸、强碱等腐蚀性物质,可直接损伤胃黏膜导致急性炎症。
二、临床表现方面
慢性胃炎:
症状多无特异性,多数患者可无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隐痛、胀痛、烧灼感等,疼痛无明显节律性,部分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反酸、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还可出现贫血相关表现,如乏力、头晕等,以及维生素B缺乏导致的神经系统症状,如手足麻木等。
体征多不明显,有时仅有上腹部轻压痛。
不同类型的慢性胃炎表现有所差异,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因胃酸分泌减少,可能出现消化不良加重、体重减轻等情况;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症状相对较轻。
急性胃炎:
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无症状,仅在胃镜检查时发现胃黏膜糜烂。重者可出现上腹痛、恶心、呕吐、呕血、黑便等。由应激引起的急性胃炎多有原发病的表现,如严重创伤患者同时可能有伤口疼痛、发热等;由药物引起的急性胃炎可能在用药后短期内出现上腹部不适等症状。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患者可突发大量呕血和(或)黑便,严重者可出现失血性休克。
体征多不明显,有时上腹部有轻压痛。
三、胃镜及病理表现方面
慢性胃炎:
胃镜下表现多样,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可见黏膜充血、水肿、呈花斑状,红白相间,以红为主,表面可见黏液附着,有时可见散在糜烂;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见黏膜色泽变淡,呈灰色或灰蓝色,皱襞变细平坦,黏膜下血管透见,可伴有黏膜糜烂、出血等。
病理检查可见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腺体部分或全部萎缩等改变,根据萎缩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度。
急性胃炎:
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改变,病变可呈弥漫性分布,也可呈局限性分布。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可见胃黏膜多发性糜烂、出血灶和浅表溃疡。
病理检查可见胃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固有膜内有多量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浸润等急性炎症表现。
四、治疗方面
慢性胃炎:
针对病因治疗,如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慢性胃炎需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常用方案为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生素联合治疗。对于自身免疫性胃炎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有贫血者可补充维生素B和叶酸。
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症状给予相应药物,如伴有消化不良症状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消化酶制剂等;有反酸、烧心等症状可使用抑酸剂(如质子泵抑制剂或H受体拮抗剂)等。
生活方式调整,患者需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对于老年人要特别注意定期体检,监测胃黏膜情况。
急性胃炎:
首先去除病因,如停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积极治疗原发病等。
对症治疗,对于有上腹痛、反酸等症状者可使用抑酸剂;有恶心、呕吐者可使用止吐药;发生呕血、黑便等出血情况时,需进行止血治疗,可使用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等,严重出血者需输血等抢救治疗。
患者需注意休息,短期内调整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为主,避免加重胃黏膜负担。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要特别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