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出生12个月未闭即为此病。分轻度和中-重度,轻度分流量小、无明显症状,中-重度影响心肺功能、生长发育,有并发症风险。靠超声心动图、心脏听诊诊断,小型可保守观察,大或保守无效需手术。喂养要保证营养,护理要保呼吸道通畅、观察生命体征,需定期随访。
一、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定义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在胎儿时期,动脉导管是连接肺动脉主干与主动脉弓的重要血管,通常在出生后不久会逐渐闭合。若出生后12个月动脉导管仍未闭合,则称为动脉导管未闭。
二、严重程度判断
1.轻度未闭情况
部分新生儿动脉导管较细,分流量小,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生长发育也不受影响,这种情况相对不严重。例如,一些小型的动脉导管未闭,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发现分流量很小,对心肺功能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随着时间推移,有自行闭合的可能。
从病理生理角度看,小的动脉导管未闭引起的左向右分流量少,对肺血管阻力和体循环压力的影响不大,对新生儿的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
2.中-重度未闭情况
对心肺功能的影响:当动脉导管较粗,分流量大时,会使左心负荷加重。因为大量的血液从主动脉通过未闭的动脉导管流向肺动脉,左心房、左心室回心血量增加,导致左心室增大。长期如此,可能会引起肺动脉高压。如果发展为肺动脉高压,且逆向分流量增大,会出现差异性发绀,即下半身发绀,而上肢正常。例如,当肺动脉压力升高到接近或超过主动脉压力时,会出现右向左分流,使下半身的血氧饱和度降低,出现发绀。
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中-重度动脉导管未闭的新生儿可能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表现为体重不增、身材矮小等。这是因为心脏负荷加重,机体处于高消耗状态,而营养物质的供应相对不足。
并发症风险:中-重度动脉导管未闭还可能引发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并发症。由于血液持续分流,心内膜表面血流动力学改变,容易导致细菌附着、繁殖,引发感染性心内膜炎,这会进一步加重心脏的损害,对新生儿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三、诊断方法
1.超声心动图
这是诊断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主要方法。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动脉导管的形态、粗细以及分流量的大小。可以测量动脉导管的直径、长度等指标,还能评估心脏各腔室的大小变化,如左心房、左心室是否有增大等情况。例如,能够准确地检测出动脉导管未闭的存在,并对其严重程度进行初步判断。
超声心动图检查无辐射,对新生儿无明显创伤,可多次重复检查,便于动态观察动脉导管未闭的变化情况。
2.心脏听诊
可听到胸骨左缘第2肋间有连续性机器样杂音,这是动脉导管未闭的典型体征。但对于一些症状不典型或合并其他心脏畸形的新生儿,仅靠心脏听诊可能难以准确诊断,需要结合超声心动图等其他检查手段。
四、治疗相关
1.保守治疗
对于一些小型的动脉导管未闭,有自行闭合的可能。对于早产儿,由于其动脉导管肌层发育不完善,更有可能自行闭合。在观察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心脏功能等,定期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动脉导管的闭合情况。例如,对于孕周较小的早产儿,应加强护理,提供良好的喂养条件,促进其身体各系统的发育,包括心血管系统,等待动脉导管自行闭合。
2.手术治疗
当动脉导管未闭较大,分流量大,或者保守治疗无效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的开胸手术和微创的介入治疗等。开胸手术是通过切开胸部,结扎或切断未闭的动脉导管来达到治疗目的;介入治疗则是通过导管将封堵装置输送到动脉导管处进行封堵。手术治疗的时机需要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一般来说,对于有明显症状或心脏结构已经出现明显改变的新生儿,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五、特殊人群(新生儿)的注意事项
1.喂养方面
由于动脉导管未闭可能影响新生儿的心脏功能,进而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所以需要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对于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母亲应注意加强营养,保证乳汁的质量;对于人工喂养的新生儿,要选择合适的配方奶,按照正确的喂养方法进行喂养,确保新生儿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营养物质,以促进其生长发育,提高机体抵抗力。
2.护理方面
要注意保持新生儿的呼吸道通畅,避免感染。因为感染可能会加重心脏的负担,诱发并发症。要定期为新生儿清洁口腔和鼻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同时,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如呼吸、心率等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3.随访方面
对于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的新生儿,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随访,包括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以监测动脉导管的闭合情况以及心脏功能的变化。根据随访结果,医生会调整治疗方案或给出进一步的健康指导。例如,在随访过程中,如果发现动脉导管有自行闭合的趋势,可以继续保守观察;如果病情有进展,则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