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分为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急性肝炎病程一般<6个月,病因有病毒性、药物性、酒精性等,表现为起病急、症状明显,实验室检查转氨酶等显著升高,多数可康复;慢性肝炎病程>6个月,病因有病毒性、自身免疫性等,症状相对隐匿,实验室检查有相应病毒或自身抗体阳性,部分可进展为肝硬化等,治疗原则不同,预后也有差异,特殊人群患肝炎各有特点。
一、定义与病程
急性肝炎:是指由多种致病因素如病毒、药物、酒精等引起的肝脏炎症,病程一般在6个月以内。常见的急性病毒性肝炎如甲型肝炎,多起病急骤,患者短期内会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
慢性肝炎:是指肝炎病程超过6个月,肝脏持续存在炎症损伤的情况。慢性肝炎可由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等引起,患者症状相对隐匿,可能有乏力、腹胀、肝区不适等表现,病情可逐渐进展,部分患者会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二、病因差异
急性肝炎:
病毒性:甲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常见病因,多通过消化道传播,如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后感染,好发于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易在集体生活等场景中感染甲型肝炎。
药物性:某些药物如抗结核药异烟肼等可能引起急性肝损伤,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因用药不当发生,有明确的药物使用史是重要线索。
酒精性:短时间内大量饮酒可导致急性酒精性肝炎,中青年男性中因社交等原因大量饮酒者相对风险较高。
慢性肝炎:
病毒性: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是主要原因,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时可能在围生期将病毒传给婴儿;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等。
自身免疫性:自身免疫性肝炎多发生于女性,尤其是中青年女性,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肝脏细胞导致慢性炎症。
三、临床表现
急性肝炎:
症状:起病初期常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部分患者)、乏力明显,消化系统症状突出,恶心、呕吐、厌油腻食物较为常见,随着病情进展,部分患者会出现皮肤和巩膜黄染,尿色加深如浓茶色。
体征:肝脏可有轻度至中度肿大,有压痛和叩击痛。
慢性肝炎:
症状: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病情较重者可有乏力、食欲减退、腹胀、肝区隐痛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面色晦暗、蜘蛛痣、肝掌等表现。
体征:肝脏可肿大或质地改变,晚期患者可能出现脾脏肿大、腹水等肝硬化表现。
四、实验室检查特点
急性肝炎:
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转氨酶显著升高,可高达正常上限的数倍甚至数十倍,胆红素可不同程度升高,以直接胆红素或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病毒学检查:如甲型肝炎病毒感染时,血清中甲肝抗体IgM阳性是诊断急性甲肝的重要依据;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时,血清中戊肝抗体IgM阳性可确诊。药物性肝炎时,有相应药物使用史,病毒学检查阴性。
慢性肝炎:
肝功能:转氨酶可有不同程度升高或正常,胆红素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白蛋白可能降低,球蛋白升高,白球比倒置。
病毒学检查:乙型肝炎患者可检测到乙肝病毒DNA阳性、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等;丙型肝炎患者可检测到丙肝病毒RNA阳性等。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可检测到自身抗体阳性,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
五、治疗原则
急性肝炎:
一般治疗:急性期需卧床休息,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
对症治疗:针对恶心、呕吐等症状给予止吐等对症处理,黄疸明显者可给予退黄药物辅助治疗。
抗病毒治疗: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一般为自限性疾病,通常不进行抗病毒治疗,但重型甲肝或戊肝需要特殊治疗;药物性肝炎需停用可疑药物;酒精性肝炎需严格戒酒。
慢性肝炎: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适当加强营养,戒酒等。
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符合抗病毒指征者可使用恩替卡韦等抗病毒药物;丙型肝炎可使用直接抗病毒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
免疫调节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
六、预后情况
急性肝炎:大多数急性肝炎患者经过及时治疗可完全康复,预后良好,如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患者多数在3-6个月内康复,极少发展为慢性。药物性肝炎在停用可疑药物后多数预后较好。
慢性肝炎:部分慢性肝炎患者病情可长期稳定,但也有部分患者病情会逐渐进展,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患者若病毒持续复制且未得到有效控制,可逐渐发展为肝硬化、肝癌,严重影响预后,自身免疫性肝炎若治疗不规范也可能进展为肝硬化等。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急性肝炎时,由于其肝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密切监测肝功能等指标;孕妇患肝炎时,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都可能对自身和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如妊娠合并戊型肝炎病情可能较重,需加强母婴监测;老年患者患肝炎时,机体功能衰退,恢复能力较差,并发症发生风险相对较高,治疗时需更加谨慎,充分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整体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