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无器质性病变基础但有慢性或反复发作胃肠道症状的综合征,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其发病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精神心理因素、肠道菌群失调有关。诊断需评估症状、排除器质性疾病并依据罗马Ⅳ标准。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心理干预)、药物治疗、针对肠道菌群治疗。预后大多较好但易复发,可通过保持良好心理状态、饮食习惯、适度运动等预防。
一、定义与范畴
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表现为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胃肠道症状,但缺乏可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病变基础的综合征。常见的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
二、主要类型及表现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主要有上腹部疼痛、烧灼感、餐后饱胀、早饱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年轻人可能因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等因素诱发,而老年人可能与胃肠动力下降、神经调节功能减退等有关。女性在生理期前后可能症状更易加重,与体内激素变化影响胃肠功能有关。
肠易激综合征:典型表现为腹痛、腹胀,常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型、便秘型或腹泻便秘交替型。其发病与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菌群失调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年轻人中因生活节奏快、精神紧张导致发病的比例较高,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易受情绪影响而发病。
三、发病机制
胃肠动力异常: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胃排空延迟较为常见;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存在肠道动力的紊乱,如结肠传输时间改变等。例如,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窦和十二指肠的协调运动出现障碍,导致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引起餐后饱胀等症状。
内脏高敏感性:患者的胃肠道对扩张等刺激的感觉阈值降低,即使是正常量的胃肠内容物,也会让患者产生强烈的不适感觉。比如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对结肠扩张的感知比正常人敏感,从而出现腹痛等症状。
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与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研究表明,约有一半以上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障碍。例如,当人处于长期焦虑状态时,会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影响胃肠道的功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
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在维持胃肠道正常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功能性胃肠病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和比例与健康人存在差异,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影响肠道屏障功能、免疫功能以及胃肠动力等,从而引发相关症状。
四、诊断要点
症状评估: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特点、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等。例如,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要了解上腹痛的性质、与进食的关系等;对于肠易激综合征,要明确腹痛与排便的关系、大便的性状等。
排除器质性疾病:通过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检查、粪便常规等)、影像学检查(如胃镜、结肠镜、腹部超声或CT等)来排除胃肠道的器质性病变。例如,胃镜检查可以排除胃炎、胃溃疡、胃癌等器质性疾病;结肠镜检查可以排除结肠肿瘤、炎症性肠病等。
罗马标准:目前主要依据罗马Ⅳ标准进行诊断,该标准根据不同的功能性胃肠病类型制定了相应的症状诊断标准,如功能性消化不良需要符合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上腹烧灼感中一项或多项,且持续至少4周,在近3个月内符合诊断标准,同时排除器质性疾病等。
五、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都需要调整生活方式。年轻人应避免熬夜、过度劳累,保持规律的作息和饮食;老年人要注意饮食清淡、易消化,适当进行温和的运动,如散步等;女性要注意生理期的情绪调节和腹部保暖。例如,规律的饮食可以维持胃肠道正常的消化节律,适当运动有助于促进胃肠动力。
心理干预:对于存在精神心理因素的患者,需要进行心理干预。可以通过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等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比如,对于长期精神紧张的患者,心理医生可以通过与患者沟通,引导患者改变不良的认知和应对方式。
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的症状选择相应药物,如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出现餐后饱胀、早饱等症状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腹痛明显时可使用解痉药物等,但具体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选用,避免不恰当用药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针对肠道菌群的治疗:可根据情况使用益生菌等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但需注意不同人群对益生菌的适应性可能不同,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益生菌制剂。
六、预后与预防
预后:大多数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经过规范的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后,症状可以得到缓解或改善,一般预后较好,但容易复发。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生活方式等因素对预后有一定影响,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预后。
预防: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学会应对压力,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适度运动,维持健康的体重;对于有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更要注重胃肠道的健康管理,定期进行胃肠道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