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乙肝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症状有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不同表现;可通过血清学和肝功能检测诊断;治疗以休息和对症支持为主,预防靠接种乙肝疫苗及避免高危行为等。
一、急性乙肝的传染性
急性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炎症性疾病,具有传染性。其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
(一)血液传播方面
当乙肝患者的血液中含有一定量的HBV时,健康人如果输入了被HBV污染的血液,或者使用了被HBV污染且未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灸针、拔牙器械等侵入性医疗器具,就可能感染乙肝。例如,在一些医疗条件较差、消毒不严格的地区或不正规的医疗操作中,就存在因血液传播感染乙肝的风险。对于儿童来说,如果在预防接种时使用了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也有感染乙肝的可能;而对于有既往手术史、输血史等人群,也需要关注乙肝感染风险。
母婴传播是乙肝重要的传播途径之一。感染乙肝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可能将HBV传染给新生儿;另外,在产后通过母婴间的密切接触,如母乳喂养等也可能造成婴儿感染。对于有乙肝感染史的母亲所生的婴儿,需要及时采取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和乙肝疫苗接种等预防措施来降低感染风险。
(二)性接触传播方面
在无防护的性接触中,HBV可通过破损的黏膜等途径传播。与乙肝患者发生无防护性接触的人群,感染乙肝的风险会增加。不同性别在性接触传播中并没有本质差异,但女性如果本身是乙肝感染者,在性接触中传播给性伴侣的风险需要关注。对于有多个性伴侣、不安全性行为的人群,要特别注意采取安全的防护措施,如使用安全套等,以降低乙肝感染风险。
二、急性乙肝的症状表现
急性乙肝患者在不同阶段可能有不同的症状表现。
(一)黄疸前期
多数患者会出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低热,一般体温在37.5-38℃左右。这个阶段持续1-21天,平均5-7天。对于儿童来说,可能在这个阶段更容易出现消化道症状的加重,如呕吐频繁,需要注意补液等支持治疗,避免出现脱水等情况;而成年人可能更关注乏力等全身症状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二)黄疸期
随着病情进展,患者皮肤和巩膜出现黄染,尿色加深如浓茶样。同时,消化道症状可能有所加重,肝区可能出现隐痛等不适。此阶段持续2-6周。儿童在黄疸期可能因为皮肤黄染等外观变化引起心理上的变化,需要家长给予心理疏导;成年人则可能更关注黄疸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病情的发展情况。
(三)恢复期
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这个阶段持续1-2个月。但部分患者可能在恢复期仍有一些轻微的不适,如轻度乏力等,需要注意休息和合理饮食来促进身体完全康复。
三、急性乙肝的诊断与检测
(一)血清学检测
乙肝五项检查是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如果HBsAg阳性,提示感染了HBV。另外,还可以检测乙肝病毒DNA定量,该指标可以反映血液中HBV的数量,定量越高,传染性可能越强。对于儿童进行乙肝检测时,要按照儿科的采血规范进行操作,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对于有乙肝家族史等高危人群,要定期进行乙肝相关检测以便早期发现感染情况。
(二)肝功能检测
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指标常升高,反映肝细胞受到损伤。胆红素水平也可能升高,出现黄疸时总胆红素等指标会升高。在评估急性乙肝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恢复情况时,肝功能检测是重要的依据。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肝功能指标的正常范围可能略有差异,儿童的肝功能指标需要结合儿童的生理特点来判断是否异常。
四、急性乙肝的治疗与预防
(一)治疗原则
急性乙肝一般以休息和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如果患者肝功能损伤较明显,可能需要适当使用一些保肝药物,但具体药物需根据患者情况由医生判断。目前对于急性乙肝,一般不主张积极抗病毒治疗,但如果有特殊情况,如乙肝病毒DNA高水平复制等,可能会在医生评估后考虑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对于儿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对于成年人患者,要关注治疗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督促患者遵循医嘱进行休息和治疗。
(二)预防措施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之后按照0、1、6个月的程序完成3剂次接种。对于高危人群,如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等,也应接种乙肝疫苗。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使用血制品,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导致血液传播的物品。对于有乙肝感染史的家庭,要注意生活用品的分开使用,如毛巾、餐具等,减少传播风险。对于儿童来说,家长要积极带孩子完成乙肝疫苗接种程序;对于成年人,要根据自身情况评估乙肝感染风险,及时接种疫苗或加强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