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胰腺炎是胰腺及其周围组织被自身消化引起的化学性炎症,常伴其他器官功能障碍或局部并发症,病因有胆道疾病、酗酒、高脂血症、创伤等,临床表现有腹痛、恶心呕吐、发热、休克及局部并发症等,诊断靠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抑制分泌、抗感染、营养支持及内镜或手术治疗,预后与病情、治疗及时等有关,不同年龄预后有差异,需早期识别、及时治疗并依人群特点诊疗护理。
一、定义
重症胰腺炎是一种病情较为严重的胰腺炎类型,它是胰腺及其周围组织被胰腺分泌的消化酶自身消化而引起的化学性炎症,常伴有其他器官功能障碍或局部并发症。
二、病因
1.胆道疾病:胆石症等胆道疾病是引起重症胰腺炎的常见原因。例如,结石阻塞胆总管末端,导致胆汁反流进入胰管,激活胰酶,引发胰腺自身消化。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胆道疾病引发重症胰腺炎的风险不同,中青年人群中因胆道疾病导致重症胰腺炎的比例相对较高,而老年人群可能还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增加风险。
2.酗酒:长期大量饮酒可刺激胰腺分泌大量胰液,同时酒精代谢产物可能直接损伤胰腺组织,还可引起十二指肠乳头水肿和Oddi括约肌痉挛,导致胰管内压力升高,诱发重症胰腺炎。男性因饮酒习惯相对较多,所以因酗酒导致重症胰腺炎的男性患者比例可能高于女性。
3.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胰腺微循环障碍,同时胰脂酶分解甘油三酯产生游离脂肪酸,损伤胰腺组织,引发重症胰腺炎。有高脂血症病史的人群,尤其是肥胖、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高油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的人群,发生重症胰腺炎的风险较高。
4.创伤:腹部钝器伤、手术等创伤因素可能直接损伤胰腺组织,导致重症胰腺炎。对于有腹部创伤史或接受过腹部手术的人群,需要密切关注是否出现胰腺炎相关症状。
三、临床表现
1.腹痛:多为持续性剧烈腹痛,可向腰背部放射,弯腰抱膝位可缓解。这是重症胰腺炎最主要的症状之一,疼痛程度较为严重,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可能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述有所不同,但疼痛的性质和部位相对较为典型。
2.恶心、呕吐:常与腹痛同时出现,呕吐后腹痛不缓解。
3.发热:多为中度发热,若出现高热,提示可能合并感染。发热情况在不同患者中有所差异,一般与炎症反应程度相关。
4.休克:重症胰腺炎患者可能出现休克表现,如血压下降、心率加快、面色苍白等。这是因为炎症介质释放、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等多种因素导致,尤其在老年患者或基础状况较差的患者中更易发生休克。
5.局部并发症:可能出现胰腺脓肿、假性囊肿等局部并发症,表现为腹部可触及包块等。
四、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血淀粉酶:多数患者血淀粉酶在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后开始下降,持续3-5天。但血淀粉酶升高的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并不一定成正比。
脂肪酶:血清脂肪酶常在发病后24-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7-10天,对于就诊较晚的患者诊断价值较高。
C反应蛋白(CRP):CRP升高提示炎症反应较严重,在重症胰腺炎患者中CRP常明显升高。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2.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可初步观察胰腺大小、有无胆道结石等,但受肠道气体干扰较大。
CT检查:是诊断重症胰腺炎的重要手段,可显示胰腺形态、有无坏死、渗出等情况,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例如,CT可发现胰腺坏死、胰周大量渗出等表现。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监护: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血常规、血生化等指标。对于不同年龄患者,监护的频率和重点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因病情变化较快,需更频繁监测。
支持治疗:包括补充液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证能量供应等。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补液速度和量的控制,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儿童患者则需根据体重等计算合适的补液量。
2.抑制胰腺分泌:可使用抑酸剂等药物抑制胰腺分泌,但需注意药物的使用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如儿童患者使用时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剂量。
3.抗感染治疗:若合并感染,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不同年龄段患者对感染的应对和抗生素选择有所差异,儿童患者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等的抗生素。
4.营养支持:早期可采用肠外营养,病情稳定后可考虑肠内营养。对于儿童患者,肠内营养的实施要注意喂养方式和营养成分的适配;老年患者要考虑胃肠道功能状态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
5.内镜治疗或手术治疗:对于有胆道梗阻等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内镜下治疗,若出现胰腺坏死感染等情况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手术的选择和实施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全身状况等因素。
六、预后
重症胰腺炎的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早期诊断、积极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而病情严重、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患者预后较差。不同年龄患者预后也有差异,儿童患者若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部分可恢复较好;老年患者因基础状况差,预后相对更严峻。
总之,重症胰腺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早期识别、及时治疗,同时要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采取相应的诊疗和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