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胃肠道身心疾病的原因是什么

来源:民福康

胃肠道身心疾病受心理社会因素、生活方式因素和遗传易感性影响。心理社会因素中长期精神压力打乱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负面情绪通过影响神经递质致胃肠功能紊乱且女性更明显;生活方式因素里饮食不规律破坏胃肠消化节律,吸烟使胃黏膜防御降低、饮酒损伤胃黏膜并间接影响消化;遗传易感性方面某些疾病具家族遗传倾向,影响个体对刺激敏感性及基因表达,儿童有遗传倾向随年龄增长易发病,中老年有遗传易感性者发病可能性和严重程度更高。

一、心理社会因素

1.长期精神压力

与胃肠道身心疾病的关联: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学习等带来的精神压力下,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会被打乱。例如,长期精神紧张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进而影响胃肠道的运动和分泌功能。研究表明,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如职场中面临频繁业绩考核的上班族,其胃肠道功能紊乱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精神压力较小的人群。精神压力会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调节,使皮质醇等应激激素分泌增加,皮质醇可抑制胃黏膜的修复和保护机制,导致胃炎、胃溃疡等胃肠道疾病的发生风险升高。

不同年龄人群的体现:对于青少年,学业竞争带来的精神压力可能影响其胃肠道功能,导致食欲不振、腹痛等症状;而对于中老年人群,退休后生活方式的改变、家庭关系等精神压力也可能引发胃肠道身心疾病,如退休后突然面临生活节奏变化不适应,出现胃肠功能紊乱。

2.负面情绪

焦虑和抑郁: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与胃肠道身心疾病密切相关。患有焦虑症的患者,其胃肠道症状发生率较高,如常见的腹痛、腹泻或便秘等。抑郁状态下,患者的胃肠动力会发生改变,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胃排空时间可能延长或缩短,影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这是因为负面情绪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对胃肠道的调控,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的失衡会干扰胃肠道的神经调节通路。例如,5-羟色胺不仅在情绪调节中起重要作用,还参与胃肠道的蠕动和分泌调节,当5-羟色胺水平异常时,就容易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相关疾病。

性别差异影响:在女性中,由于内分泌周期等因素,负面情绪对胃肠道的影响可能更为明显。例如,月经周期前后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若同时伴有情绪波动,更容易出现经前期胃肠道不适,如腹胀、腹痛等症状。而男性在面临重大生活事件导致负面情绪时,也可能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但可能与女性在表现形式和发病机制的细节上略有不同,不过总体上负面情绪对男女胃肠道都有不良影响。

二、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不规律

对胃肠道的直接影响:饮食不规律,如长期不吃早餐、暴饮暴食等,会破坏胃肠道的正常消化节律。正常情况下,胃肠道有规律的蠕动和分泌时间,不吃早餐会使胃酸分泌没有食物中和,刺激胃黏膜,长期可引发胃炎、胃溃疡等疾病;暴饮暴食则会加重胃肠道的消化负担,导致胃扩张,影响胃的正常蠕动和排空,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例如,经常暴饮暴食的人群,其患胃下垂的风险可能增加,因为过度的胃扩张会使胃的韧带等支持结构受到过度牵拉。

不同生活方式人群的情况:对于快餐族,由于经常食用快餐,饮食中往往缺乏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同时快餐的高油、高盐、高热量特点也不利于胃肠道健康。而一些长期熬夜的人群,饮食时间不固定,进一步加重了饮食不规律对胃肠道的损害,熬夜还会影响胃肠道黏膜的修复,因为胃肠道黏膜的修复通常在夜间进行,熬夜会干扰这一修复过程。

2.吸烟与饮酒

吸烟的危害:吸烟时,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进入人体,影响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和神经调节。尼古丁可使胃黏膜血管收缩,减少胃黏膜的血液供应,降低胃黏膜的防御能力,增加胃炎、胃溃疡的发生风险。同时,吸烟还会抑制胰腺分泌碳酸氢盐,削弱十二指肠内中和胃酸的能力,导致十二指肠液反流进入胃内,损伤胃黏膜,长期吸烟的人群患胃癌的风险也会有所升高。

饮酒的影响:过量饮酒对胃肠道的刺激较大。酒精可直接损伤胃黏膜,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严重时可导致急性胃黏膜病变,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长期饮酒还会影响肝脏功能,进而间接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因为肝脏是参与消化液合成和代谢的重要器官,肝脏功能异常会导致胆汁分泌、代谢等出现问题,影响脂肪的消化吸收,引发脂肪泻等胃肠道相关问题。而且饮酒对不同年龄人群的影响程度不同,青少年饮酒对胃肠道的损害更为严重,因为其胃肠道黏膜等组织还处于发育阶段,更容易受到酒精的损伤;中老年人群长期饮酒则会加速胃肠道黏膜的老化和病变。

三、遗传易感性

1.家族遗传倾向

胃肠道身心疾病的遗传关联:某些胃肠道身心疾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例如,在一些家族中,若有成员患有与精神压力相关的胃肠道疾病,如家族性易患消化性溃疡,其后代患该病的风险可能高于普通人群。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可能影响个体对精神应激的敏感性以及胃肠道相关基因的表达。一些基因的多态性可能与胃肠道黏膜的保护机制、神经递质代谢等有关,当家族中存在相关基因变异时,个体在面临心理社会因素等刺激时,更容易发生胃肠道身心疾病。例如,与5-羟色胺转运体相关的基因多态性会影响5-羟色胺的转运和代谢,进而影响情绪和胃肠道功能,若家族中有相关基因变异的遗传背景,个体在精神压力或负面情绪下,胃肠道功能紊乱的发生概率会增加。

不同年龄遗传因素的体现:在儿童时期,如果家族中有胃肠道身心疾病的遗传倾向,虽然儿童期发病可能相对较少,但遗传易感性已经存在,随着年龄增长,在面临相应的心理社会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时,更容易受到影响而发生胃肠道身心疾病。而对于中老年人群,其本身随着年龄增长胃肠道功能逐渐衰退,若同时具有家族遗传易感性,在相同的外界因素刺激下,发病的可能性和病情的严重程度可能比没有遗传易感性的中老年人群更高。

阅读全文
了解疾病
急性胃黏膜病变
急性胃黏膜病变指的是胃黏膜发生不同程度的糜烂、溃疡、出血的情况,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

胃肠道身心疾病有哪些症状
丁印鲁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胃肠道身心疾病的症状一般包括腹痛、腹泻、乏力等。 1、腹痛 患者因胃肠道受到刺激,导致胃肠道黏膜损伤,可能会引起腹痛。 2、腹泻 如果患者的胃肠道受到影响,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可能会降低吸收功能,使粪便含水量较多,引起腹泻。 3、乏力 患者因胃肠道功能出现障碍,导致食物无法及时消化和吸收,并且长时间
引起胃肠道身心疾病的原因是什么
丁印鲁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引起胃肠道身心疾病的原因包括遗传因素、心理因素、饮食因素等。 1、遗传因素 部分胃肠道身心疾病与遗传因素有关,表现为家族中如果有成员患有胃肠道身心疾病,则其他患有该病的几率与常人相比较高。 2、心理因素 长时间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也可能诱发胃肠道身心疾病。 3、饮食因素 日常生活中不规律
胃肠道身心疾病有哪些症状
严苏 主任医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胃肠道身心疾病的症状一般包括腹痛、腹泻、乏力等。 1、腹痛 患者因胃肠道受到刺激,导致胃肠道黏膜损伤,可能会引起腹痛。 2、腹泻 如果患者的胃肠道受到影响,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可能会降低吸收功能,使粪便含水量较多,引起腹泻。 3、乏力 患者因胃肠道功能出现障碍,导致食物无法及时消化和吸收,并且长期滞
胃肠道身心疾病有哪些症状
严苏 主任医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胃肠道身心疾病的症状一般包括腹痛、腹泻、乏力等。 1、腹痛 患者因胃肠道受到刺激,导致胃肠道黏膜损伤,可能会引起腹痛。 2、腹泻 如果患者的胃肠道受到影响,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可能会降低吸收功能,使粪便含水量较多,引起腹泻。 3、乏力 患者因胃肠道功能出现障碍,导致食物无法及时消化和吸收,并且长期滞
引起胃肠道身心疾病的原因是什么
严苏 主任医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引起胃肠道身心疾病的原因包括遗传因素、心理因素、饮食因素等。 1、遗传因素 部分胃肠道身心疾病与遗传因素有关,表现为家族中如果有成员患有胃肠道身心疾病,则其他患有该病的几率与常人相比较高。 2、心理因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也可能诱发胃肠道身心疾病。 3、饮食因素 日常生活中不规律的
胃溃疡怎么保养
严苏 主任医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胃溃疡的保养方法有避免精神紧张、养成规律生活以及注意饮食卫生等。 1.避免精神紧张 胃溃疡属于比较典型的身心疾病,心理因素可能对胃溃疡的影响比较大,由于精神紧张以及忧虑过度等,可能会使大脑皮层受到刺激,促使丘脑下中枢的调节作用降低或者消失,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发生紊乱。 2.养成规律生活 由于过度劳累可
心理暗示
蒋少艾 主任医师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三甲
心理暗示是通过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的过程。 心理暗示利用人的心理特性,如易受暗示性,通过言语、行为或环境等多种手段,向个体传递积极的信息,从而激发其内在的潜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在临床上,心理暗示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身心疾病。例如,通过正面的心理暗示帮助患者减轻疼痛、缓解焦虑
心理治疗中心
刘建成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三甲
心理治疗中心的治疗范围广泛,涵盖了精神心理疾病、身心疾病、行为问题、社会适应不良以及其他心理困扰等多个方面。 1.精神心理疾病 心理治疗中心首先针对的是各类精神心理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惧症、精神分裂症等。这些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心理治疗师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疗
心理医师看什么病
刘建成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三甲
心理医师一般可以看社会适应不良、身心疾病、精神心理疾病、性心理障碍等问题。 1、社会适应不良 包括自卑、自责、自伤、攻击、退缩、失眠等心理行为和躯体症状,通常由于难以应对的心理社会压力导致。心理医师会通过心理咨询或治疗,如支持疗法、社交技巧训练、放松训练、认知疗法等方法,帮助患者提高适应能力和应对压
中医所说的郁病是指什么病
卫兰香 副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三甲
中医所说的郁病是指情志不畅导致的一系列身心疾病。在中医理论中,情志是与人体脏腑相互关联的,当情绪长期受到负面刺激或压抑时,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引发各种病理变化。 郁病的发生可能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脾失健运、心失所养等因素有关。可表现为情绪低落、抑郁、焦虑、易怒、失眠等,同时还伴随头痛、胸闷、胃
长期焦虑会引发哪些身心疾病
范雅坤 副主任医师
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 三甲
长期焦虑状态通常对于心理和身体都会造成影响,比如对于心理精神方面,长期焦虑情绪会引发情绪波动比较大,烦躁易怒、爱生气,造成周围人际关系的破坏,严重者持续发展下去有可能会进展为焦虑症,需要及时进行改善。另外,对于身体也会有一系列症状,比如胸闷气短、头疼头晕等。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