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多见于中年女性的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病,病因与自身免疫反应及遗传有关,病理分早中晚三期,有相应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有胆汁淤积、肝功能、自身抗体等指标异常,影像学有超声、MRCP、肝活检等检查方法,诊断结合多方面判断并与相关疾病鉴别,治疗包括药物、生活方式管理,特殊人群有不同考虑。
一、定义与发病情况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病,主要累及肝内小胆管。多见于中年女性,发病年龄多在30-60岁之间。其确切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与自身免疫反应密切相关,遗传因素可能在发病中也起到一定作用,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倾向。
二、病理改变
1.早期病理:主要表现为肝内胆小管的非化脓性炎症,炎症细胞浸润胆小管周围,导致胆小管破坏、增生和纤维化。随着病情进展,胆小管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2.中期病理:肝内纤维组织增生,汇管区周围纤维组织向肝小叶内延伸,形成纤维间隔,但还未形成完整的假小叶。
3.晚期病理:肝脏纤维化进一步加重,假小叶形成,与肝硬化的典型病理改变相似,此时肝脏结构严重破坏,肝功能显著减退。
三、临床表现
1.早期症状:部分患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仅在血液检查中发现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等胆汁淤积相关指标升高。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乏力、瘙痒(约80%患者会出现,夜间瘙痒往往更为严重)、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等症状。乏力可能与患者代谢紊乱、营养吸收障碍等多种因素有关;瘙痒的发生机制与胆汁酸等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刺激皮肤神经末梢有关。
2.中晚期症状:患者可出现体重减轻、肝脾肿大、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门静脉高压相关表现,还可能出现骨痛、骨质疏松等由于维生素D代谢障碍等原因引起的症状。肝脾肿大是因为肝脏纤维组织增生、胆汁淤积导致肝脏体积变化以及脾脏淤血;腹水是由于门静脉高压、低蛋白血症等多种因素引起腹腔内液体潴留;骨痛和骨质疏松与胆汁淤积影响维生素D的活化,导致钙吸收障碍等有关。
四、实验室检查
1.生化检查
胆汁淤积指标:血清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明显升高,往往是早期诊断的重要线索。ALP主要来自肝脏和骨骼,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时,由于胆小管梗阻,ALP反流入血而升高;GGT也主要在肝脏合成,其升高机制与胆汁淤积导致酶释放增加有关。
肝功能指标:血清胆红素早期正常,中晚期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早期轻度升高,一般小于100U/L,晚期可出现中度升高。白蛋白早期正常,晚期由于肝功能减退,合成减少,可出现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白球比倒置。
自身抗体:抗线粒体抗体(AMA)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标志性抗体,其中AMA-M2亚型阳性率高达90%以上。其他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等也可能阳性,但阳性率相对较低。
2.免疫学检查:免疫球蛋白IgM常明显升高,与自身免疫反应活跃有关。
五、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早期肝脏可能无明显异常,中晚期可发现肝脏体积缩小、实质回声增粗、不均匀,门静脉内径增宽、脾大、腹水等表现。超声检查可作为初步筛查和动态观察病情的手段,但对于早期细微病变的诊断敏感性有限。
2.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可以清晰显示肝内胆管的形态和结构,有助于发现胆管的狭窄、扩张等异常改变,对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一定价值。
3.肝活检:肝活检是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金标准,通过肝组织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肝内胆小管的炎症、纤维化等病理改变情况,但由于是有创检查,目前多在其他检查难以明确诊断时才考虑进行。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尤其是AMA-M2抗体阳性)、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对于中年女性,出现乏力、瘙痒、黄疸等表现,血清ALP、GGT显著升高,AMA-M2阳性,结合肝脏病理改变可明确诊断。
2.鉴别诊断
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多有明确的引起胆管梗阻的病因,如胆管结石、胆管癌、胰头癌等,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影像学检查可发现原发病灶,自身抗体多为阴性。
自身免疫性肝炎:虽然也属于自身免疫性肝病,但自身抗体谱不同,自身免疫性肝炎以ANA、SMA等阳性为主,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以AMA阳性为主,肝脏病理改变也有差异,自身免疫性肝炎主要表现为肝小叶内的炎症坏死等改变。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主要累及肝内外胆管,影像学检查可见胆管呈串珠样改变等特征,自身抗体中p-ANCA阳性率较高,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可通过这些特征进行鉴别。
七、治疗与管理
1.药物治疗
熊去氧胆酸:是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一线药物,可改善患者的生化指标和远期预后。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稳定线粒体膜、促进胆汁分泌、免疫调节等多种作用有关。
免疫抑制剂:对于熊去氧胆酸治疗应答不佳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等,但使用免疫抑制剂需要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对症治疗药物:对于瘙痒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使用考来烯胺等药物结合胆汁酸,减轻瘙痒;对于骨质疏松的患者,可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
2.生活方式管理
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饮食,以满足机体代谢需求,同时减轻肝脏负担。肥胖患者应适当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来实现体重的控制,因为肥胖可能会加重肝脏的代谢负担。
对于有饮酒史的患者,必须严格戒酒,酒精会加重肝脏的损伤。
3.特殊人群考虑
妊娠期女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妊娠时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因为妊娠可能会对肝脏功能产生一定影响。部分患者在妊娠期间病情可能会加重,需要在产科和肝病科的共同监测下进行管理,药物使用需要谨慎权衡对胎儿和母亲的影响。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其他脏器功能的影响。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患有心血管疾病等,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时需要更加谨慎评估风险收益比。同时,老年患者的病情进展可能相对缓慢,但也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