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慢性胆囊炎有不同定义,发病因素各异,诊断方法有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治疗原则分非手术和手术,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患胆囊炎有不同注意事项,急性胆囊炎多因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起病,慢性胆囊炎常由急性迁延等所致,诊断通过相应检查,治疗根据病情选择非手术或手术,特殊人群需综合考虑其特点进行处理。
急性胆囊炎是由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引起的胆囊的急性炎症。多发生于有胆囊结石的人群,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发病机制主要是胆囊管梗阻后,胆汁淤积,刺激胆囊黏膜引起炎症,同时细菌可趁机繁殖导致感染。例如,胆囊结石可嵌顿在胆囊颈部,造成胆汁流出受阻,进而引发急性胆囊炎。其起病较急,患者常出现右上腹剧烈疼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还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会有发热表现,体温可达到38℃-39℃左右,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升高。
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多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迁延而来,也可无急性发作史。主要病因是胆囊壁的慢性炎症性改变,胆囊黏膜萎缩、纤维组织增生等。其发病与长期的胆囊结石刺激、胆汁成分改变等有关。患者症状相对不典型,可表现为右上腹隐痛、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在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可能加重。实验室检查一般无明显特异性改变,B超检查可见胆囊壁增厚、胆囊缩小或变形等表现。
急、慢性胆囊炎的发病因素
急性胆囊炎发病因素
胆囊结石:是急性胆囊炎最常见的病因,约95%的急性胆囊炎患者伴有胆囊结石。结石可引起胆囊管梗阻,导致胆汁淤积,胆囊内压力升高,胆囊黏膜受损,容易继发细菌感染。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因胆囊结石引发急性胆囊炎,但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发生,这与随着年龄增长胆囊功能逐渐减退、胆汁成分变化等因素有关。女性由于激素水平等因素,胆囊结石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从而增加了急性胆囊炎的发病风险。长期高脂饮食、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增加胆囊结石的形成风险,进而诱发急性胆囊炎。
细菌感染:当胆囊管梗阻后,胆汁淤积有利于细菌繁殖,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等。如果患者本身有胆道系统的其他感染性疾病,细菌也可能蔓延至胆囊引发感染。
其他因素:严重创伤、大手术等应激状态下,可能导致胆囊收缩功能减退,胆汁排出不畅,引发急性胆囊炎。另外,某些溶血性疾病患者,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胆汁中胆红素含量升高,也可能诱发胆囊炎症。
慢性胆囊炎发病因素
胆囊结石:是慢性胆囊炎最主要的病因,结石长期刺激胆囊黏膜,引起胆囊的慢性炎症反应,导致胆囊壁纤维组织增生、黏膜萎缩等改变。
胆汁成分改变:如胆汁中胆固醇、胆色素等成分比例失调,可引起胆囊黏膜的炎症反应,长期如此可发展为慢性胆囊炎。
长期炎症刺激: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炎症迁延不愈,可逐渐发展为慢性胆囊炎。
年龄和性别:随着年龄增长,胆囊的结构和功能逐渐发生变化,老年人患慢性胆囊炎的几率相对较高。女性在激素水平的影响下,胆囊的排空功能可能受到一定影响,也更容易发生慢性胆囊炎相关病变。
急、慢性胆囊炎的诊断方法
急性胆囊炎诊断
症状和体征:患者出现右上腹剧烈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右上腹有压痛、反跳痛,Murphy征阳性(检查者将左手平放于患者右肋部,拇指置于右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嘱患者缓慢深吸气,若因拇指触及肿大的胆囊引起疼痛而突然屏气,称为Murphy征阳性)。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升高。肝功能检查可能出现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轻度升高。
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是首选的影像学方法,可发现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胆囊内结石等情况,还可观察胆囊的收缩功能。CT检查对于诊断急性胆囊炎也有一定帮助,可显示胆囊壁增厚、周围组织炎症等情况。
慢性胆囊炎诊断
症状:患者有右上腹隐痛、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加重。
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是常用的方法,可见胆囊壁增厚、胆囊缩小或变形、胆囊内结石等表现。口服胆囊造影可了解胆囊的浓缩和排空功能,若胆囊浓缩功能差或不显影,有助于慢性胆囊炎的诊断。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胆道系统的情况,对于排除其他胆道疾病有重要意义。
急、慢性胆囊炎的治疗原则
急性胆囊炎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炎症早期的患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以减轻腹胀、缓解呕吐症状;补充液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常选用针对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的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联合甲硝唑等;还可应用解痉止痛药物,如阿托品等缓解右上腹疼痛。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较重、保守治疗无效或出现胆囊穿孔、化脓性胆囊炎等并发症的患者,需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胆囊切除术,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开腹胆囊切除术。对于身体状况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考虑经皮胆囊穿刺引流术,以引流胆汁,缓解症状。
慢性胆囊炎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包括调整饮食,建议患者进食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避免进食油腻食物;应用利胆药物,如熊去氧胆酸等,促进胆汁排泄,减轻症状;对于伴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可应用助消化药物。
手术治疗:对于症状明显、反复发作的慢性胆囊炎患者,胆囊切除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时机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胆囊的病变程度等因素。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胆囊炎相对较少,若发生急性胆囊炎,多与胆道蛔虫等因素有关。儿童急性胆囊炎病情变化较快,应及时就医,治疗上需谨慎选择抗生素等药物,优先考虑对儿童相对安全的药物,且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儿童的脏器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与成人不同。在饮食方面,要注意营养均衡,避免食用过于油腻的食物。
孕妇:孕妇患胆囊炎时,治疗需特别谨慎。非手术治疗是首先考虑的,如通过调整饮食、适当补液等缓解症状。但药物的使用要权衡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风险的药物。手术治疗需在充分评估孕妇和胎儿情况后谨慎进行,因为手术可能会对孕妇的妊娠产生影响,如引起流产、早产等。
老年人:老年人患胆囊炎时,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全面考虑。治疗上非手术治疗可能更为常用,但要密切监测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情况,因为老年人脏器功能减退,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下降。手术治疗时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如心脑血管意外等风险,可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相对创伤较小,但也需要评估老年人的心肺功能等能否耐受腹腔镜手术的气腹等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