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部胶质瘤是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最常见原发性颅内肿瘤,发病机制与遗传、环境及胶质细胞基因突变增殖调控异常有关,依WHO分级标准分Ⅰ-Ⅳ级,不同级别生长速度和恶性程度不同,临床表现因肿瘤部位、大小、级别等而异,不同人群表现有特点,长期接触有害环境及有家族史者发病风险高。
发病机制:目前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某些遗传综合征患者发生脑部胶质瘤的风险较高;还可能与环境因素相关,如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等可能增加发病几率。从细胞层面来看,是由于胶质细胞的基因突变、增殖调控异常等导致胶质细胞无序增殖形成肿瘤。
病理分型: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级标准,可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Ⅰ级和Ⅱ级一般为低级别胶质瘤,生长相对缓慢;Ⅲ级和Ⅳ级为高级别胶质瘤,恶性程度较高,生长迅速且容易侵袭周围脑组织。低级别胶质瘤可能源于分化相对较好的胶质细胞,而高级别胶质瘤往往是在低级别胶质瘤基础上进一步恶变,细胞的异型性、增殖活性等显著增加。
临床表现:症状因肿瘤的部位、大小、级别等不同而有所差异。常见的有头痛,多为持续性隐痛或胀痛,随着肿瘤生长可能逐渐加重;癫痫发作,部分患者会出现癫痫症状,可为局灶性发作或全身性大发作;还可能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肿瘤位于运动区可导致肢体无力、运动障碍;位于语言区可引起语言表达或理解困难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一定特点,儿童脑部胶质瘤可能更多表现为呕吐、视力下降等,因为儿童颅缝未完全闭合,颅内压增高表现相对突出;老年人可能以精神症状、认知障碍等为早期表现。女性和男性在发病率上无显著的绝对差异,但不同类型胶质瘤在不同性别中的发病情况可能有一定细微差别。长期接触有害环境因素的人群发病风险更高,有脑部胶质瘤家族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需要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定期进行脑部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