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需进行病史采集,包括出生情况;眼部检查有眼底检查(散瞳、直接眼底镜、眼底照相机检查)及分期检查;辅助检查有OCT、眼部B超;胎龄<32周或出生体重<1500g早产儿出生后4-6周开始ROP筛查并据结果定后续间隔时间以早期发现干预降低并发症风险。
眼部检查
眼底检查:
散瞳:使用散瞳药物(如托吡卡胺滴眼液等)使瞳孔散大,以便清晰观察眼底情况。对于早产儿,要轻柔操作,避免损伤眼部组织。
直接眼底镜检查:可初步观察眼底周边部情况,但对于早产儿周边视网膜检查有一定局限性。
眼底照相机检查:能更清晰、全面地拍摄眼底图像,有助于准确判断视网膜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通过眼底照相可以观察视网膜血管的走行、有无异常分支、是否有视网膜无血管区、纤维血管增殖等情况。
分期检查:根据国际ROP分类标准进行分期。Ⅰ期为视网膜后极部有血管区与周边无血管区之间出现一条白色平坦的细分界线;Ⅱ期为分界线隆起呈嵴样改变;Ⅲ期为嵴样病变伴有视网膜血管增殖;Ⅳ期为部分视网膜脱离;Ⅴ期为全视网膜脱离。不同分期代表病情的严重程度不同,Ⅲ期及以上需要密切关注并及时处理。
辅助检查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可提供视网膜不同层面的断层图像,有助于了解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色素上皮层等结构的病变情况,对于判断视网膜脱离的程度和范围有重要价值,尤其在ROP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中可作为辅助手段。
眼部B超:对于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较严重,眼底无法清晰观察的早产儿,眼部B超可以帮助了解眼内是否有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混浊等情况,不过其对ROP的诊断准确性相对眼底检查和眼底照相稍低。
对于早产儿,从出生后一定时间开始就要定期进行ROP筛查,一般胎龄<32周或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应在出生后4-6周开始进行眼底筛查,然后根据筛查结果决定后续筛查间隔时间,以便早期发现ROP并及时干预,降低失明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