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性白内障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或晶状体外伤后残留晶状体皮质或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混浊,其主要病因有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与迁移、炎症反应的影响、年龄因素、晶状体皮质残留及其他因素等,如手术创伤等刺激使上皮细胞异常增殖,炎症刺激上皮细胞增殖,儿童上皮细胞增殖能力强,皮质残留为上皮细胞增殖提供基质,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及眼部其他病变也会影响其形成。
炎症反应的影响:手术过程中的创伤以及术后的炎症反应会促进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炎症细胞的浸润等炎症反应会刺激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比如,术后眼内的炎性介质释放会激活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相关信号通路,导致细胞增殖加速。而且,长期的慢性炎症状态会持续刺激晶状体上皮细胞,使得混浊逐渐加重。
年龄因素:一般来说,儿童白内障术后发生后发性白内障的概率相对较高。这是因为儿童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能力较强。例如,有针对儿童白内障术后的追踪研究发现,儿童在术后较短时间内就可能出现后发性白内障相关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现象。而对于老年人,虽然其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能力相对较弱,但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整体代谢等状况变化,也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异常增殖情况。
晶状体皮质残留: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时,如果晶状体皮质残留较多,就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提供了更多的“土壤”。残留的晶状体皮质会成为晶状体上皮细胞生长、增殖的基质,促使其不断增殖形成混浊。比如,手术操作过程中如果未能完全清除晶状体皮质,就容易导致后续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风险增加。
其他因素:一些全身性疾病等因素也可能对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产生影响。例如,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其身体的代谢紊乱等情况可能会影响晶状体的微环境,从而促进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异常增殖,增加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几率。另外,眼部的其他病变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间接影响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如葡萄膜炎等眼部炎症性疾病,会通过影响眼内环境而参与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