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盘早剥的高危因素包括孕妇血管病变(如重度子痫前期等致血管痉挛或硬化影响胎盘血供)、宫腔内压力骤减(胎膜早破孕周小或双胎第一胎娩出过快)、机械性因素(腹部外伤或外倒转术不当)、脐带因素(脐带过短或绕颈致胎儿下降时牵拉胎盘)、年龄因素(≥35岁高龄孕妇风险高)、生活方式因素(吸烟酗酒增加风险)、既往胎盘早剥史(再次风险高)、子宫肌瘤(胎盘附着部位肌瘤影响胎盘血供)。
宫腔内压力骤减
胎膜早破且妊娠孕周较小,此时宫腔内压力骤然降低,可使胎盘与子宫壁发生错位而剥离。比如孕28周前胎膜早破,由于宫腔内压力快速下降,胎盘早剥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另外,双胎妊娠分娩时,第一胎娩出过快,也会使宫腔内压力骤减,引发胎盘早剥。
机械性因素
腹部受到外伤,如撞击、摔倒等,会直接作用于子宫,导致胎盘早剥。孕妇腹部受到外力冲击时,子宫受到震动,胎盘与子宫壁之间的血管可能发生破裂或剥离。另外,外倒转术矫正胎位时操作不当,也可能引起胎盘早剥。
脐带因素
脐带过短或脐带绕颈,在分娩过程中,胎儿下降可能导致脐带受到牵拉,引起胎盘早剥。例如脐带过短,胎儿下降时脐带被过度牵拉,影响胎盘的血液供应,增加胎盘早剥的风险。
其他高危因素
年龄因素:高龄孕妇(年龄≥35岁)发生胎盘早剥的风险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孕妇的血管等生理机能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衰退,对胎盘血液灌注的维持能力下降。
生活方式因素:孕妇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增加胎盘早剥的风险。吸烟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导致血管收缩,影响胎盘血供;酗酒可能干扰孕妇的内分泌等生理平衡,对胎盘产生不利影响。
既往胎盘早剥史:有过胎盘早剥病史的孕妇再次发生胎盘早剥的风险明显高于无此病史的孕妇,因为既往胎盘早剥可能导致子宫肌层等组织发生一定的病理改变,再次妊娠时容易复发胎盘早剥。
子宫肌瘤:尤其是胎盘附着部位的子宫肌瘤,可影响胎盘的正常附着和血液供应,增加胎盘早剥的发生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