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具有一定遗传易感性,是多基因遗传模式且受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环境因素对有遗传易感性个体发病起关键作用,有抑郁症家族史人群等可通过保持良好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环境等措施降低发病风险。
遗传机制相关研究
目前认为抑郁症的遗传是多基因遗传模式,涉及多个基因的协同作用以及基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多个与神经递质代谢、神经内分泌调节等相关的基因可能与抑郁症的遗传易感性有关。例如,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5-HTTLPR)的多态性与抑郁症的发病风险相关,携带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可能更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而发生抑郁症。
环境因素对遗传的调节
即使有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也起着关键作用。生活中的重大负性事件,如失业、亲人离世、严重的自然灾害等,会增加有遗传易感性个体患抑郁症的风险。例如,一个有抑郁症家族史的人,如果长期处于高压的工作环境且遭遇重大挫折,那么其患抑郁症的概率会比没有家族史且生活顺意的人高很多。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如果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父母离异、校园暴力等不良环境,即使有抑郁症遗传易感性,也更易出现情绪问题,包括抑郁症相关症状。女性在孕期、产后等特殊生理时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以及面临角色转变等生活事件,若有抑郁症遗传背景,患抑郁症的风险也会升高。
降低遗传影响的措施
对于有抑郁症家族史的人群,要注重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来降低发病风险。保持规律的作息,每天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可以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有助于改善情绪;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从社会支持中获取心理慰藉;学会应对压力的技巧,如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对于儿童青少年,家长要营造稳定、温暖、充满爱的家庭环境,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情绪异常并给予正确引导;对于女性特殊时期,如孕期和产后,家人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帮助其顺利度过特殊阶段,降低抑郁症发病风险。